典型案例:
梅麗28歲才結婚,年過30好不容易生下寶貝兒子貝貝。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上梅麗夫妻,可以說6個大人都圍著這個小寶貝轉。為照顧兒子,梅麗辭去工作成了全職媽媽。可是,光是孩子不好好吃飯,就讓全家人頭疼不已,梅麗一想到這件事連覺都睡不著。原來,貝貝每次吃飯都不多,幾乎沒吃過饅頭之類的主食,偶爾吃點米飯、面條。平時喝稀飯、吃菜時,遇到稍微大點的東西,就會卡著,就要吐出來。
為了能讓孩子多吃點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參加進來,變著花樣做,可貝貝就是不好好吃,為此,梅麗經常擔心兒子營養不夠。本來辭職在家就是為了帶好孩子,可現在孩子連飯都吃不好,再看到兩邊老人著急的樣子,梅麗心里郁悶極了,她覺得自己這個當媽媽的真是失敗啊。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早教問題又擺在了面前,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貝貝半歲時,全家人就積極行動起來,打聽有關早教機構的情況。梅麗幾乎把離自己家比較近的十多家大型親子機構試聽了一遍,選擇了一家較為滿意的。貝貝1周歲后,又報了音樂課和繪畫創意課。
最近,梅麗很焦慮貝貝學英文的事情。看到有的孩子兩歲多就能看懂英文繪本,有一些媽媽在博客上曬孩子的英文說聽,梅麗就很著急。她試著教兒子講兩句簡單的英語,當時貝貝還記得,可到了第二天就忘得精光。自己的兒子怎么就這么笨?梅麗覺得養大一個孩子可真不容易。
心靈導航:
現在的年輕父母絕大多數是80后,而很多80后本身就是獨生子女,“4+2+1”家庭結構,導致對孩子的高度關注。由此帶來的高壓力引發了一個越來越普遍的問題——育兒焦慮癥。現在養個孩子為什么這么難?這是年輕父母,尤其是媽媽們很焦慮的問題。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怎么辦?上了幼兒園受欺負怎么辦?別家的孩子都會認字說英文,我家孩子就會成天瞎玩怎么辦?……從吃喝拉撒到選什么特長班、上哪個幼兒園,父母成天要面對這些煩惱。
我們看到,現在大部分父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育兒焦慮癥,總喜歡對孩子進行揠苗助長,強輸硬灌,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比,一有差距就驚慌失措,坐立不安,想方設法讓孩子被動地接受自己的調教。殊不知大人過多的焦慮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有時反而會讓父母的預期失算,甚至適得其反。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受到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同年齡段的孩子身高會有差別,動作發育也參差不齊,接受新知識會有快慢,這很正常。
就像案例中的梅麗,由于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盲目攀比,遇到教育問題無所適從,以致出現“育兒焦慮”。父母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孩子,長期處于父母這種消極情緒下的孩子會出現抑郁、暴躁、不合群等問題。
心理處方:
首先,現代父母要學會放松。不要一切圍著孩子轉,要有自己的空間和生活,講究有質量的陪伴,放松一下再去陪伴孩子會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給孩子寬松的環境,多欣賞鼓勵孩子。俗話說,孩子“三分養育,七分等待”,做父母的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態,讓孩子在寬松的環境中成長。家長最忌急功近利,要順其自然,多欣賞鼓勵自己的孩子,如果打擊孩子,孩子也會產生焦慮。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除去自己的功利心理。
另外,不隨意和他人比較。孩子跟孩子不同,父母與父母也不同,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長期付出努力,也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育兒不要和別人攀比,貴在追求自己能達到的目標。
最后,多和別人溝通,相互汲取經驗。平時也可以去聽一些育兒講座,多看一些書籍,比如《兒童發展心理學》、《當下的力量》、《活出全新的自己》等,這對科學育兒都會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