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化”不再是呼應“全球化”的存在,而是一個新的電影發展的內在的動力和給了全球電影工業新的想象空間。
最近,《環球時報》在其社論中提出了一個和“全球化”相對應的“全國化”的概念,其意義值得關切。所謂“全國化”,是和“全球化”相伴而生的,是在新中國的國家的高度統一和集中的行政的“全國一盤棋”的傳統的結構之上,通過市場中的各種要素的流動所形成的突破原有區域和條塊分割的全國性的生活形態,它和“全球化”相互糾結,互為表里,形成了中國的新的發展形態。它既是一種現實的形態,又是通過互聯網和多種媒體所形成的想象的形態。這里一方面是許多人到大城市或東南沿海尋找機會所帶來的深刻的社會變化:如近些年來一直是社會焦點的“農民工”“蟻族”等群體,或“春運”這樣引起人們每年都高度關切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是新興的以二三線城市甚至縣城的興起,以及能源和原材料的價值的重估所帶來的新的原來落后的空間的崛起,這些地方也顯示了消費的活力和全國性的影響力。
據經濟學者巴曙松的研究,中國內地的快速的繁榮和發展,正是當下中國變化的最為重要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在2009年應對危機以來的改革開放應該是首次中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快于沿海,所以這表明這些產業往中西部轉移?!边@些表述實際上喻示著中國內地的社會生活正在發生極大的變化,開始逐步成為中國發展的新的動力。中國的二三線城市乃至縣城都在迅速地改變。這既是中國的東南沿海和大城市高速發展的輻射和涓滴效應的結果,是克服城鄉和區域差別的努力,也是中國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的一部分。這種趨勢無疑正在改變中國電影觀眾的基本構成,也在改變中國電影的形態。中國電影和社會進程之間的深刻聯系由此可見。
中國電影百年來的觀眾形態的變化其實是相當復雜的,在中國電影開始形成工業生產能力的20世紀20年代,電影無疑是以上海為中心的大都會文化的產物,它的生產、發行和觀影也集中于大都市。到了新中國成立,電影開始有了全面的支持和管理,建立了非常完整、自上而下的發行放映體系,而觀眾也就在這一體系之中觀看電影,電影前所未有地深入了基層社會。這種深入從機關單位的禮堂的定時放映電影到農村公社的露天電影和深入到縣一級的電影院制度。這可以說是第一次的電影的“全國化”進程。
90年代之后,電影的低潮開始了。電影觀眾快速流失,地區和縣級電影院制度的瓦解,電影開始快速地退出了三線城市和縣城的文化生活。中國電影從2002年“大片”開始的成功之路的基本方向始終是瞄準了中國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超級大都會中以白領為中心的“高端”觀眾群的?,F在情況起了變化,二三線乃至于縣城的電影設施在快速增長,二三線城市的新崛起的中等收入者開始成為電影觀眾。這可以說是電影的第二度的“全國化”。這種觀眾的變化現在已經通過《大笑江湖》等作品越來越清晰了。這必然帶來電影的轉變,一種以新的二三線城市和原來不是電影觀眾的人的涌入會讓電影出現更為復雜的形態。
這會有兩個結果:一是更多具有世俗性,具有內地特點的電影將會得到更大的空間,任何電影人都不得不考慮“全國化”的沖擊和影響。二是我們一直擔憂的中國電影的中等投資電影難于產生的狀況會得到改變,“大的越大,小的越小”的以大都市為中心的狀況會有一個改變?!叭珖辈辉偈呛魬叭蚧钡拇嬖?,而是一個新的電影發展的內在的動力和給了全球電影工業新的想象空間,這畢竟是幾億人的一個巨大的、具有無限潛力的市場?!叭珖睅淼倪@些深刻變化將會在放大中國電影的市場的同時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