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科技大學學習借鑒了現代大學的管理制度,建校伊始,香港科技大學就擯棄“官本位”,明確提出“教授是學校的靈魂”。
英國最新“2011亞洲大學排行榜”日前出爐,香港科技大學成為“亞洲一哥”;北京大學和北京清華大學分別只排第13名和第16名;臺灣大學名列第21名。顯示兩岸三地高等教育水準逐漸獲世界肯定。這是英國《泰晤士報》連續第3年所做的亞洲大學排行榜。(《北京晚報》6月19日)
香港科技大學1991年創校,至今只有20年時間。那么,讓人不解的是,這所沒有“歷史”的大學為何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超越有著悠久歷史的北大、清華,成長為蜚聲中外的國際知名學府呢?
在筆者看來,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它有雄厚的財力支持,畢竟,對一個新創辦的大學來說,沒有巨額的資金是不可想象的。但僅有金錢顯然是不夠的,幾年前國家向北大和清華分別投入了18億元人民幣,但迄今為止北大、清華不是仍然沒有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嗎?
由此看來,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軟力量”,在筆者看來,科大首先是學習借鑒了現代大學的管理制度,建校伊始,香港科技大學就擯棄“官本位”,明確提出“教授是學校的靈魂”。例如在聘教授時,最有發言權的是教授,而不是各級行政人員。應聘者要由教授組成的“招聘委員會”打分,最后試講時要由全系教授投票。教授工作數年后是否續聘、是否晉升為“終身教職”也要由主要是教授組成的專門委員會決定。這樣做最大限度保證了招聘工作的公平、公正,保證確能招到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其次,香港科技大學還秉承了現代大學的理念,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吸引最好的教師和最好的學生。它的外籍教師占到65%,而境外學生數量占到1.5%,近年尤其加大力度吸引境外學生。而且,科大更注重的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共處一個校園,有利于多元文化環境的營造和對不同文化的理解。這與我們一些本來是“重點”名牌大學不斷加大本地生源、縮減外地招生名額的做法是截然相反的。
據港科大招生負責人介紹,今年該校計劃招生150人,內地報考港科大的學生數量比去年增加了16%。今年報考港科大的內地考生人數約4000余人,獲得面試資格的約四分之一。從考生地域分布來看,北京地區報考人數最多,達到950人,其次為廣東和上海。在招生專業中,商學院仍然是考生最青睞的專業,約1800人報名,計劃錄取50人,錄取比例為1比36。為了吸引這些優秀考生,港科大承諾將對報考的狀元均給予全獎錄取,即每年14萬港幣。
既能讓天下具備真才實學的教師“盡入吾彀中”,又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樣的大學20年的時間就能夠煉成“亞洲一哥”和世界名校,難道還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嗎?
從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經驗來看,國內的大學要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們缺的不是金錢,而是比金錢更重要的現代大學的制度和現代大學的理念。可以說,如果不能擯棄“官本位”,無論投入多少金錢,也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如果沒有現代大學的理念,“世界一流大學”也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