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祖先,在文明的早期就能發明出陰陽對稱、辯證統一的思維模型,把萬象風云的世界囊括到幾個基本概念里加以解釋,可以說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高度抽象的、高度自信的智慧。
《周易·系辭傳》上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里的包羲氏就是伏羲氏。相傳伏羲是距今六千五百年前石器時代一支氏族的首領,他一畫開天,始作八卦,最早創立了易卦這套符號系統,其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德”是事物的根本屬性、規律,“情”是其顏色、聲音、形狀等物理表象。“通”和“類”是理解事物的兩種方法。通德,就是深入到事物的屬性中去,找出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類情,則與現代“仿生學”有相似之處,是模仿事物外在的情狀、形象。比如人類利用工具飛翔的夢想最早是由中國人來實踐的。史載明代有一個叫萬虎的木匠,發明了一種“飛龍”火箭。他將一把椅子安在一個木制構架中,四周綁上火藥筒,用引信點燃,自己坐在椅子里,兩手各持一只大風箏,打算升空后,利用風箏帶著自己飛行。結果,“飛龍”沖到了半空,風箏卻不起作用,很快栽到山崖下,箭毀人亡。單純模仿鳥類的翅膀,卻不懂翅膀扇動的空氣動力學原理,這是“以類萬物之情”。至20世紀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也有“鳥翅”,但更重要的是利用了空氣動力學,這就是“以通萬物之德”了。所以,《周易》從方法論上已經告訴我們,了解宇宙萬物最基本的兩個原則就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周易》分《易經》《易傳》兩部。《易經》完全是一部占筮之書,內容東鱗西爪,文字簡古難讀;《易傳》是專門來解釋《易經》的,其作者據考證是大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孔夫子時代,玩卜辭是一項很時髦的游戲,是一種貴族文化活動。孔子在家沒事兒就玩這種東西——算卦,“韋編三絕”,串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了。在這種氛圍下,儒家知識分子漸漸地把他們占卜的心得放進書里,尤其是孔子,他平日很少講“人道”以外的東西,反倒是在《易傳》里多少談了一些倫理道德學說之外的哲學思想,《周易》也由此成為儒家的經典。
《易經》誕生的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證。有學者認為是在商末周初。不過,它一定不是哪一個時段內由哪一個人寫出的,一定是經過了好多代人在相當長時間內的研究總結,逐步發展形成的東西。《易經》的作者有這樣一種信念:這世界雖然復雜多變,世上的現象有千千萬萬,現象的變化無窮無盡,但是,只要擁有足夠的智慧,就可以化復雜為簡單,變具體為抽象,視永動為恒常,從而認識和掌握世間萬象。他們由此創立了“陰陽”概念,對應事物的兩種基本屬性:男和女、上和下、前和后、左和右、君與臣、父與子、夫和妻等等。用這套對偶觀念來分析世界,會發現這世界清楚極了,萬事萬物都是互為對稱的陰陽兩半。但是,如果只看出這一點,又把事物簡單化、機械化了,古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也同時看出了相反和相成: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兩兩相對的,二者互相依存,相互轉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不斷循環反復,組成了一對矛盾的對偶關系,只有辯證統一地看待,才能正確地認識和掌握。這套思維方式對我們的文化影響極大。《老子》《論語》《孫子兵法》,由之生也;中醫、風水、武術,因之興也;詩詞、書畫、曲賦,為之美也;陰陽對稱、辯證統一的痕跡處處可見。我們的祖先,在文明的早期,就能發明出這樣一套平衡、完美的思維模型,把萬象風云的世界囊括到幾個基本概念里加以解釋,可以說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高度抽象的、高度自信的智慧。《周易》也因之成為“東方智慧”的集大成者。
《周易》還潛藏著一種智者的憂患。孔夫子就說作《周易》的人,其有憂患乎?什么憂患?花無百日好——沒有永遠的盛世,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變的事物。盛極而衰,不可抗拒。人們所能做的,就是洞見事物變化之機,見微知著,盡可能延緩衰變的到來。所以,撰寫《易傳》的這批先秦儒家知識分子,又借此施展自己的責任感,在注解中加入了許多帶有警告意味的道德說教,告訴統治者,必須時刻具有這種憂患意識。《周易》的憂患意識是深沉的,這種對永恒性的懷疑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它影響到中國人思維和心理的方方面面,也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影響。
有人說,《周易》籠罩下的“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那種陰陽轉換、天人合一、循環論證的思維模型限制了追根究底的科學懷疑主義精神的出現。隨便提一個問題,就有一套經典的、成熟的、能自圓其說的思維模型等著在那兒給出一個合理化的解釋,像一個黑洞一樣,把人吸進去,任何科學的、實證的東西都被扼殺在萌芽狀態。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我認為《周易》中的許多模型,如陰陽、八卦、三才、四象、兩儀等,其美學價值高于認識價值。無論是解釋自然、社會,還是人的生理、心理,它強調的都是變化、平衡、對稱、互補,其陰陽不測之美,剛柔相濟之美,中和秩序之美,辯證統一之美,對后世的美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易》從算卦中來,又從算卦中找到了天地和人類的偉大哲理,成為了中國文化史上最古老、地位最顯要的一部典籍。它年代久遠,對中華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頭活水的作用。它地位顯要,“致廣大而盡精微”,幾乎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所有領域和所有方面。《周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觀察自然和社會的方式。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