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7月26日,由搜狐主辦的“2011中國產業新區年中論壇暨中國產業新區榜樣評價體系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論壇獨家揭曉了由中國不動產研究中心(CRRC)編制的《中國產業新區榜樣評價體系》。該體系認為,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產業園區的持久吸引力首先來自于產業園區的科技與創新能力,其次是發展潛力。在園區評價中,該體系引入了RD 投入占產業園區GDP 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產業園區GDP 比重、中高級職稱占企業總人數比例、科技活動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比例等多項指標。中關村科技園、翠湖科技園等園區入選最具吸引力品牌園區。
該評價體系顯示,至2010年末,國家級高新區新增了13家,已達到70家之多;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新增44家,總數超過100家,產業園區的數量呈現快速飆升的態勢。而在《中國產業新區榜樣評價體系》的編制過程中,中國不動產研究中心專項課題組通過市場調研、網絡調查以及大量走訪發現,園區建設升溫背后,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重房產,輕產業。宜居宜業,配套完善是園區建設方面達成的共識,但是部分園區存在舍本逐末,過度強調地產項目開發,而輕視產業環境搭建的問題,隨之帶來空置率高企,新區變成“鬼城”。
二是投機跡象顯現。由于工業土地價格較低,不少開發商采用以工業項目立項,然后變更土地用途,開發商業和住宅項目,或者二次轉讓獲取高額土地升值收益。從市場來看,由于住宅地產投資空間受到擠壓,不少投資力量開始轉移方向,工業地產成為熱錢和游資的新避風港。
三是工業用地價格不均衡。數據顯示,2010年,工業用地出讓面積與2009年基本持平,微降2.4%至13499萬平方米。在價格方面,一線城市由于工業用地稀缺性逐漸顯現,工業用地價格普遍大幅上漲,僅廣州微降4.9%,而二線城市為吸引更多投資,同時加大各開發區的建設力度,工業用地價格普遍有所下調。這表明,在激烈的招商競爭中,較不發達地區不得不祭出土地作為吸引企業的籌碼,這也顯示了當前工業用地招拍掛與協議出讓并存的制度問題。
四是只招商,不擇商。由于大部分園區都由政府主導開發,出于政績和招商壓力,在招商過程中,不少園區違背產業規劃,不加選擇盲目引進,最終造成項目不落地形成企業空巢,或是產業鏈條混亂成為大雜院,帶來土地資源的嚴重閑置和浪費。
五是園區政策履約難。為吸引企業入園,部分園區管理者在企業入園之初承諾大量優惠政策,但在入園之后,出現違約,造成企業利益嚴重受損,園區公信力下降,制約園區的持續發展。
六是園區價格洼地逐漸消失。伴隨著城市范圍的擴大,以及軌道交通的延伸,曾經處于城市邊緣地帶的園區逐漸城區化,其地價也逐漸提高,這既削弱了園區的競爭力,也造成企業經營成本和創新成本的提高。
七是忽視環保,工業園區成污染重災區。為留住企業,不少園區放寬入園標準,忽視園區企業的排污治污。園區管理者監管缺位,甚至與污染企業形成利益同盟,造成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損害,不但破壞了原有的經濟發展基礎,甚至威脅到當地人口的身體健康。
關注新區發展,剖解園區競爭力。在搜狐產業新區舉辦的“2011年中國產業新區年中論壇”上,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信息咨詢部主任許丹松、北科建(集團)董事總經理郭瑩輝、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系副教授張輝等人發表了演講,豐臺科技園、五礦(營口)產業園、百世金谷、華夏幸福基業等近百家園區代表出席了會議。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在園區發展中,減少投機,合理規劃,注重產業是園區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