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多萬元的雙人床,17萬元的酒柜,18萬元的電視柜……這些號稱純意大利進口的達芬奇家具,實際上是由東莞的一家小工廠生產的。
2011年7月10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達芬奇天價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揭開了“假洋鬼子”達芬奇家具的神秘面紗。這期節目掀起了軒然大波,除了各大媒體的跟蹤報道外,政府相關部門也紛紛參與到這場打假事件中,而網絡上的各種言論更是鋪天蓋地。一時間,達芬奇儼然一只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業內人士認為,這是繼“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大讓民企蒙羞的企業造假案。
如果沒有這次造假事件,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看到達芬奇的股票。這家2000年在上海成立的公司,經過11年的發展,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家具代理公司,多次獲得由《胡潤百富》雜志頒發的“最受富豪青睞的家具品牌”獎。目前總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杭州、香港等地都設有分公司和專賣店,代理銷售的家具有卡布麗緹、珍寶、好萊塢、阿瑪尼、范思哲、芬迪和蘭博基尼等100多個“國際超級品牌”。
在位于北京市建國門附近的達芬奇家具專賣店,一個酒柜標價17萬元,一個電視柜標價18萬元,而一張雙人床的銷售價更是高達30多萬元。銷售人員宣稱,“這里銷售的卡布麗緹家具100%都是意大利坎圖鎮卡布麗緹公司生產的,這些家具上漂亮的雕花都是人工雕刻的,使用的原料是一種叫白楊荊棘根的名貴木材?!?/p>
央視記者經過半年調查的結果表明,達芬奇家具不僅雕花造假,更令人驚奇的是,其某些產品的產地并非意大利,而是中國東莞。
東莞是我國重要的家具生產基地,全市有3千多家家具企業。2006年,名不見經傳的長豐家具公司因為價格便宜而成為達芬奇的新合作伙伴。在與長豐家具合作之前,達芬奇曾在2004年和2005年委托深圳一家名叫金鳳凰的家具公司生產過家具。但是到了2006年之后,由于價格等多種原因,達芬奇拋棄了金鳳凰,另覓新歡。
據長豐家具公司總經理彭杰說,在達芬奇專賣店賣30多萬的雙人床,成本只需要3萬元左右。因為它們所使用的原料根本就不是什么意大利名貴木材,而是一種高分子的樹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只要一走進車間,就能聞到這些化學物質混合的刺鼻味道。而且這里生產家具雕花部分的時候,也不是用手工雕刻的,而是采用了模具成型的。事后曝光的達芬奇發給長豐公司的電子郵件顯示,達芬奇公司的負責人明確要求長豐公司在生產家具時,“能不用實木的地方就不用實木”,“可以不用手工雕刻”,“可以采用倒模的方式”。
達芬奇能在11年時間里將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制造”冒充為“國際超級品牌”,其手段不可謂不高明,但是央視記者的調查結果卻讓我們大跌眼鏡,達芬奇并沒有密碼,它只是將這些“中國制造”家具從深圳口岸出港,然后運往意大利,再從意大利運回上海,最后從上海報關進港回到國內,這些家具就有了全套的進口手續,成為達芬奇所說的100%意大利原裝、“國際超級品牌”家具了。
事發后,達芬奇先是發表聲明,稱其品牌家具全在意大利制造。繼而又在官網掛出《致達芬奇所有顧客書》,再次聲稱公司銷售的意大利品牌家具,均在意大利生產,并且原裝進口至國內。在7月1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總經理潘莊秀華哭訴著對媒體強調確實在意大利有生產工廠。7月19日,達芬奇終于公開道歉,但仍對賠償問題只字不提。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這種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達芬奇天價家具又給消費者當頭一棒,在企業誠信如此缺乏的今天,消費者到底還能相信什么?
《文匯報》:一家企業不誠信,會連帶損害行業中的其他企業??梢灶A見,今后一段時間里國內市場上的“全進口家具”,一定會被廣泛懷疑,銷量很可能大跌一陣。這些同行企業假如事先知情,難道沒有想到“定時炸彈”有朝一日被引爆時“集體遭殃”的后果?但,為什么似乎沒人舉報?
《第一財經日報》:到底是企業缺乏誠信傷人至深,還是監管掩耳盜鈴傷人更甚?市場的監管應該是商品質量的一道至關重要的防線。與其脫離這道防線來談“企業誠信”,倒不如從“企業誠信”尋根問底來談“市場監管”。
《東方早報》:最大的誘因也是罪魁禍首,仍是監管不作為。這中間涉及兩種不作為:家具行業內的協會、商會“睜眼瞎”,得承擔相應責任;政府監管部門“媒體不舉官府不究”,要負一定責任。
人民網:眼下最重要的恐怕不是僅僅就事論事地調查、處置“達芬奇”家具,而是通過這又一個典型案例,客觀分析、反思到位,力求破解“達芬奇密碼”,讓這個領域的社會管理登上一個新高地。
東方網:要避免成為冤大頭,消費者除了要擦亮眼睛之外,有關部門更應該加強執法力度,對于那些魚目混珠,以假亂真的洋品牌,一定要罰得它們傾家蕩產,付出慘痛的代價。
《21世紀經濟報道》:僅就以出口轉內銷的形式對本土產品做洋化包裝這一行為本身而言,很難說達芬奇構成了欺詐,因為這些產品的確是在意大利境內由一個意大利公司貼上了在意大利注冊的商標后,從意大利裝運到中國的,至于其中多少加工環節是在意大利發生的,在當今這個產業鏈高度全球化的時代,從“意大利產”這一標簽中并不能作出多少推斷。
《廣州日報》:這些非要給自己貼上洋面子的商家,其實產品質量并不差,但是卻要用這種方法來營銷,光是責怪商家無恥并不公平,最終的問題,恐怕還是出在我們那濃厚的崇洋媚外心理。
中國經營網:買產品不宜迷信花哨的宣傳和西洋的商標,在2012逃難方舟都難逃made in china的大環境下,挑選性價比高的、節約節能省錢的產品才是正確的選擇,買東西“唯貴論”和國內商品價格的攀比之風也到了該改一改的時候了。
意大利《24小時太陽報》:這次案件或成為中國奢侈品市場的一個轉折點,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正變得越來越強,對意大利品牌的認可度甚至超過了意大利人。而有些真正從意大利進口的家具,卻沒有達芬奇這個假冒意大利品牌賣的價錢貴。
《中關村》:“中國制造”應當走向“中國創造”已成共識。走向“中國創造”就要鼓勵企業做品牌,因為品牌才能帶來更多的附加值。有意打造高端品牌的達芬奇選對了方向卻走錯了路。這不是一起簡單的造假案,換個角度來解讀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反思機會。
做品牌,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靠始終如一地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相信達芬奇也是如此積累起了自己的品牌效應。如果不是造假行為被揭穿,可以說達芬奇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經驗。很可惜,造假讓這一切都成為“空中樓閣”。這足以告誡所有正在努力中的中國企業,高收益總是伴隨著高風險,品牌能帶來更高的利潤和更大的行業影響力,也就必須更經得起人們拿著放大鏡來檢驗。
假如達芬奇不傍洋品牌,認真做好設計,也不用諱言自己的產品就是出自東莞小廠,它能不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假如中國企業都能身處于一個寬松良性的市場氛圍,也許,就不會有曾經的歐典事件和今天的達芬奇事件,“中國創造”或許能夠早一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