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及歐洲在技術成果轉化方面已經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對于我國構建(專利)技術運用轉化的服務平臺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大學科研成果的運用轉化狀況
在美國大學科研成果轉化飛速增長的過程中,美國各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機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美國有兩類科研成果轉化機構——技術轉移辦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0ffices,TTOs)和技術許可辦公室fTechnology LicensLng Offices,TLOs),這兩類機構目前已成為美國大學技術轉讓的標準機構。美國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機構的主要職能有:在本校范圍內尋求新技術發明,評估其潛在市場價值;保護知識產權,為學校新技術發明申請專利;幫助學校科研人員解決技術轉化方面的法律問題;與有能力、資源和興趣的企業進行聯絡,并根據本校某種專利的技術類型、開發程度、市場前景、可能風險與企業進行協商并簽訂技術轉讓合同,盡快將科技成果進行轉化等。此外,由于美國大學的科技成果最終將通過企業的生產來實現,因此,他們主要采取了與企業合作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和在大學創辦高技術公司的形式,此舉得到了美國企業界特別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的廣泛好評和支持,有力促進了科研工作與企業生產的緊密結合。
而美國中介服務機構則是連接需要幫助的企業和可以為企業提供服務的科研人員之間的橋梁。美國的此種中介服務結構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一是聯絡辦事處,其規模一般較小,附屬于大學或由政府部門開辦,它為大學與企業建立聯系,并提供接頭地點,為大學、企業提供便利的供求信息;二是大學專利事務所,其主要職責是幫助大學的科研人員確定商業上有發展前途的研究項目,并承擔申請、保護專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負責把專利成果或其他科研成果轉讓給具有生產能力的企業或投資者,以促進本校科技成果盡快實現商業化;三是咨詢情報機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大學建立具有半商業性質的咨詢公司,在市場上公開為本校科研人員推銷共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另一種是由政府經辦的情報服務機構公開收集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科研成果、人才簡歷等信息,并將其聯網入庫,以便建立全國通用的科技成果或人才數據庫,方便日后供需各方查詢所需信息。
美國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機構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專利的通用轉化方面。例如,很多大學指派技術學科辦公室親自主管專利事務,以專利運用轉化促進專利保護,幫助學校科研人員融資、尋找投資公司,以使科技成果盡快得到轉化。大學各機構聘用的工作人員,既要求其具備相關專業、經濟、法律以及管理知識,還要善于在專利運用轉化和專利許可協議簽訂過程中具備談判的技能。美國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商業化運作主要包括專利技術許可證提成轉讓、股份制以及股權加提成的轉讓和成立新公司等方式。
美國資助中小企業創新與技術成果轉化方面的成功經驗也為我國的專利工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
在小企業創新研究(Small BusinessInnovation Research,(簡稱SBIR)項目的支持下,美國已在激光、醫學、機器人等領域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由此形成的相關技術和產品也使美國在該領域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據了解,SBIR項目產生的知識產權和技術歸項目單位所有,出資的政府部門可以免費使用五年,但該項目成果目前還不能與企業界分享。
可以說,SBIR項目是美國聯邦政府歷年來實施的最成功和最高效的技術開發計劃之一,其可資借鑒之處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立足成果轉化:SBIR立足于市場和科技成果轉化,但它并不是為了“填補科技空白”而進行的創新,相反,它只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并積極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而進行的創新;二是扶持小企業:SBIR項目可為具備潛力的創新型小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目前,雖然SBIR規定所資助的企業雇員不得超過500人,但人選SBIR項目的企業中,有絕大多數來自小企業;三是帶動民間資金:sBIR項目建立了以國家研發資金帶動民間科技資金的模式,尤為重要的是。SBIR項目在進行第三階段招標工作時,均要求被資助的企業必須引入風險投資或其他私人資本,以幫助企業盡快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四是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廣泛參與并分類管理:sBIR動員政府各個部門廣泛參與到該項目工作中來,一舉突破了過去科技部門單兵作戰的情況,更有利于全面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進行,此外,sBIR項目由各部委的SBIR辦公室分別管理的最大優勢在于,各部委可在了解本部門需求的基礎上及時提出切實可行的科技創新需求,五是專家學者評估:在SBIR運作過程中,一方面要依賴聯邦政府直接委派的管理人員和各部委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還要依賴來自全國頂尖級專家學者的廣泛參與和支持。
歐洲的技術合作與轉移服務機制
EEN是歐洲創新投資和企業聯盟網絡中心(Enterprise Europe Network)的簡稱,它是一個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歐盟網絡中心,2008年2月,EEN由歐洲信息中心(Europe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EIC)和技術創新發展中心(InnovationRelay Center,簡稱IRC,即創新驛站)兩家有著豐富經驗的網絡和服務機構共同建立,其覆蓋領域遍及世界45個國家和570個商務機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服務中心,同時也是歐洲最成功的技術合作與轉移中介網絡。
EEN目前采用“一站式”服務模式,各區域級中心均由聯盟主管進行相關組織、協調工作。EEN主要包含以下機構:一是歐洲信息中心(EIC),該中心是1989年由歐盟委員會組建和成立的,現位于德國的特里爾市。特里爾工商會和特里爾手工業商會是ENN和EIC的主辦機構,ENN可盡快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幫助和相關技術與市場信息。二是歐盟創新驛站——歐盟IRC,它是1995年由歐盟委員根據“創新和中小企業計劃”共同出資建立的,其服務宗旨是鼓勵并促進中小企業開展跨國技術轉移與合作,主要工作內容是通過在大學設立技術中心、商會、區域發展機構以及國家創新機構等“創新驛站”的方式,促進歐洲中小型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之間的技術轉移。
創新驛站自實施以來,本著服務企業的原則,在技術轉移中遵循“企業需求一解決方案”的方向,目前已在實際工作中有效克服了科技成果在技術轉移中產業化方向不明確、企業投資風險大等種種弊端,有效地提高了技術轉移的成功率。此外,IRC專家還通過大量走訪企業,及時收集企業在技術轉移方面存在的問題,為企業量身定制相關技術轉移方案。而針對企業提出的為輸出技術尋找合適技術需求者的要求,創新驛站也會幫助其積極尋找,并持續不斷地為企業提供技術資訊和服務工作。
為解決服務體系分散和無序發展等問題,歐盟企業與工業總司(DG Enterprise)還將管理各種支持網絡的組織聚集在一個董事會之中,董事會涵蓋了創新驛站(IRC)、歐洲信息中心(EICs)和商業創新中心Business Innovation Centres(BICs)等機構,該董事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在現有網絡的基礎之上實現平臺互補,以方便企業獲得所需的支持服務。在此背景下,歐盟還建立了歐洲創新(EuropeINNOVA)信息服務平臺,該平臺已將行業信息網絡及創新支撐體系建設納入到歐盟國家創新戰略之中,并給予了相應的政策保證與資金支持。例如,在歐盟第6框架計劃(FP6)、第7框架計劃(FP7)以及2006年6月通過的競爭與創新框架計劃(CIP)中,均提出了以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將信息服務及其創新支撐體系的建設作為優先發展領域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