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的油價讓人擔驚受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壘球經濟復蘇的步伐減慢,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雖然經濟前景不樂觀,但公司高管不應對油價再度暴漲的風險掉以輕心。新興市場正處于消耗更多能源的轉型階段。一旦全球經濟強勁反彈,原油需求增長有可能快過供給的增長。如果這一假設成為現實,不久的將來,石油供需關系將發生或輕或重的失衡。
據此,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判斷,在接下來的十年之間,全球有可能經歷劇烈的油價波動期,油價飆升至每桶125美元到175美元之間,甚至更高。對經濟的殺傷力不可小覷。麥肯錫開發的經濟模型顯示,如果油價飆升且多年維持高位,到2020年,壘球GDP將比預期低1.5萬億美元。
但是,就像任何一次艱巨轉變一樣,這一次也將帶來巨大的機會。能源企業可以差異化成本結構,讓未做準備的競爭對手措手不及;創新企業可以開發石油的替代品,并成為新能源的供應方。此外,如果居高不下、波動劇烈的油價持續兩到三年,2020年前后,石油將會面臨其他能源的強有力競爭。
微妙的平衡
全球離無油可采的日子還很遙遠。根據各種預測,地球未開采的石油至少還有1ZT億桶,這還沒算上從油砂等非傳統來源開采的幾萬億桶石油或天然氣。
與油價更相關的是,全球到底有多少備用的石油產能。當全球經濟處于健康時,每天三四百萬桶石油產量可以提供足夠的緩沖。如果減量,而且市場預期需求持續增長,油價將會上漲,有時甚至會飆升。這就是2008到2009年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情況,那時,新興市場激增的需求超出了產能供給,油價接近每桶150美元,隨后的深度經濟危機撲滅了每天300~400萬桶的需求,令油價大幅下滑。
之后經濟復蘇步履蹣跚,供應的緩沖再次萎縮,尤其是2011年上半年發生的利比亞戰爭,打亂了該國的石油供應,全球供應每天減少了10073桶。供應緊張造成今年上半年油價飆升到每桶120美元。
除非經濟長期不振,石油需求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即使能源效率沒能出現能源分析師預測的那樣穩步提高,特別是技術進步和日趨嚴格的標準對汽車的影響,石油需求的增加速度還會加快。
供應的增長能否跟上需求的腳步呢?很多行業分析師都認為這很困難。雖然過去十年以來油價一直高企不下,眾多民營石油公司和國有石油公司投入了巨額資金,但同期的產能增長僅為1%。物流、供應鏈系統和開采新油田的政治協調讓石油勘探成為一項復雜、費錢且費時的工作。如果從現有油田提升產能,通常下滑很快,而且成本昂貴、困難重重。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目前的預測顯示,在業務正常運行的假設下,到2020年之前,全球實際可供將從目前每天9100萬或9200萬桶增至每天l億桶左右。勉強滿足壘球每天約1億桶左右的需求量,目前的消耗量為每天8800萬或8900萬桶。
供需何時失衡
通過簡單的計算,我們發現,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供需平衡會被打破。到那時,世界將不得不采取行動,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問題是這種轉變的速度有多快、勢頭有多猛。
這一重大轉變能夠以平穩的方式實現,如果各國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致力于提高降低需求的速度,則不會出現價格飆升。實際上,行業分析師目前達成的一致預測結果是:大多數地區的運輸、電力和家庭取暖行業正逐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但是,如果經濟重新強勁增長,目前受立法刺激的節約用油的做法將使石油儲備無法滿足需求。
如果想要實現平穩過渡,各國政府需要繼續提高燃油效率,消費者購買新車時也應更關注能耗指標;一些發展中國家需要廢除燃油補貼,讓消費者感受真實油價;全世界需要大幅降低在取暖、發電和化工制造中使用石油,一些船舶和重型卡車運輸需要更多把天然氣作為燃料。
這些改變有可能推動供需的大致平衡。然而,前提條件是出臺新政策,消費者和企業行為模式的重大改變。更重要的是,需要立即采取行動,因為減少石油消耗帶來的變化需要多年時間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我們不能高瞻遠矚,成功實現這些變革,則面臨著系統失衡的風險。
這引發了完全有可能的第二個情景:石油供需失衡加速,緩沖產能消耗殆盡,導致油價飆升。實際上,僅經濟增長一項就足以導致供需失衡。還有一個誘發因素是供應中斷,這也會時常發生,可能包括墨西哥灣異常劇烈的颶風、尼日爾三角洲的暴亂、委內瑞拉的政局不穩,以及中東地區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
油價飆升對全球消費模式的影響,要比大多數企業高管所預測的更嚴重。首先,這將打擊全球增長,并轉而影響石油需求。此外,還會很快對行為產生一些影響,例如,減少駕車旅游、飛機旅游和航海旅游。如果油價繼續高企不下,則有可能造成幾大結構性的變化,例如,促使人們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尋找離家較近的地方工作等,這將扭轉企業離岸的趨勢,將供應鏈放回離本國較近的地方,加速視頻會議替代飛機旅行,并促進貨運行業采用低油耗的運輸方式。
但是這種轉變很花時間,高油價將持續好幾年,而不是幾個月,并將加速其他正在發生的趨勢。一旦結合起來,有可能導致需求的進一步下滑。換句話說,持續油價高企有可能讓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在恐慌之下采取激烈的措施,加速轉向較少依賴石油。油價如果持續一到三年居高不下,以讓政府提高燃油效率的進程提速,促使汽車制造商調整產品開發的線路圖。最終更快地提升效率,且有可能加速電動汽車的滲透。
油價長期居高不下還有可能刺激基礎建設投資,以支持電動汽車或傳統燃料替代品(例如天然氣或氫氣),從而減少卡車、輕型汽車和船舶對石油的需求。此外,極高的油價將加速供應鏈的能效提升,降低包裝中塑料的使用量,從而減少化工產品對石油的需求。政府如果能夠采取更多措施,例如對塑料使用更加嚴格的監管政策,或通過財政補貼,降低消費者在家庭取暖中不再使用燃油的前期成本,則可以對轉變過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上述反應,加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將對油價產生一些下行壓力。供應擴大也會起到一定作用。從現在到2020年,歐佩克組織每天將增產200萬桶,對成熟資產的新增投資也會放緩遞減率,每天產量還有機會增加一二百萬桶。非傳統石油來源的額外投資,例如對油砂的投資,也可能每天增加一到兩百萬桶的產量。此外,生物燃料也有增長的空間。但是,考慮到所需的時間,以及油價下跌后這些機會立即失去經濟吸引力,石油供應的增長有可能慢于需求。
當上述提及的效率提升和增加供應全部實現之后,全球石油供需將趨向平衡,并帶有大量產量過剩。最終到2020年或之后,油價下跌到每桶80~100美元之間。而在此之前,全球油價有可能在較長時間內居高不下,且波動較大。
為意外情況做好準備
高企不下的油價將對很多企業的利潤和收入造成挑戰,但它也給企業帶來了新機會,從成本結構和運營方法不適應新環境的對手中脫穎而出。對于那些引領資源革命的企業而言,油價高企是有利的。一系列新技術的供應商,從汽車電池到非傳統石油勘探,從生物燃料生產技術到熱電聯產設備制造商,業務增長將比在低油價情況下來得快。
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企業可以為傳統行業提供產品或與其建立合作關系,例如,需要新開采技術的石油公司,旨在開發未來制勝汽車的制造商,以及希望利用新輔料來源的化工企業。從戰略角度而言,誰將在新能源生態系統中搶占利潤最豐厚的地位,將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分析顯示,即使油價下滑,那些降低石油依賴性的企業也不太可能為此后悔。一個原因是很多戰略其實是按現時價格來制定的。如果油價高到讓消費者、企業和各國政府不得不直面的時候,就會加快收回一些因為種種原因尚未得到實施的投資。這將加速資本存量的變化,即時油價下跌,仍然能保證可觀的收益。
此外,很多新技術的價格會大幅降低。例如,汽車電池、高效內燃機引擎,以及一些基于纖維質或甚至藻類的生物燃料技術。在高油價的環境下,更多資本將流入,促成新技術規模的擴大。同時,它們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時間則縮短到五年或者十年,即使最終油價下跌,新技術仍然有利可圖。
事實上,一個顯著且總是被低估的特點是油價上漲的影響非線性。以電動汽車為例,相比油價每桶100美元,油價維持在每桶150美元時,汽車電池的市場可能大五到十倍左右。然而,很少有企業規劃足夠重視這種比較極端的情況。因為,建立企業流程和技能,對更多更激進結果進行思考,將在未來幾年內建立顯著的競爭差異化優勢。
就長期而言,這些結構性變化很有可能對全球產生積極影響,帶來更可預測和可持續的供應和價格,只有充分做好準備的企業,才有可能享受勝利的果實。企業應該為即將到來的價格飆升和強有力的市場反應進行規劃,現在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