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大家都在喊狼來了,現在再喊狼來了,已經沒有了興奮點。思科總部CTO辦公室中國區總監殷康如此感慨。其時,第十屆全球IPv6高峰會議正在舉行。此次會議上,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APNIC)主席Paul Wilson鄭重宣布了IPv4進入“死緩期”的消息。
誠然,中國互聯網產業正面臨著IPv4地址短缺問題:一方面,IPv4地址本身就非常少;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爆發式的增長對IP地址的需求量也在劇增。雙重壓力下,盡管政府已經制定規劃和出臺相關政策,運營商也在努力構建網絡,但互聯網產業層面更廣泛的應用并不支持IPv6,從而形成了IPv6的“孤島”。
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國IPv6產業迅速繁榮壯大,正積極擺脫IPv4時代的落后局面,積極搶占IPv6技術、標準及產業部署方面的話語權,中國涌現出眾多優秀的供應廠商、戰略專家和網絡專家。但對產業界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IPv6部署已刻不容緩。
值得欣慰的是,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物聯網和云計算等領域已經認識到應用的重要性,產業界更是積極應對,包括中關村下一代互聯網產業聯盟、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中關村云計算產業聯盟、閃聯產業聯盟和寬帶無線專網應用產業聯盟在內的中國產業界簽訂協議,未來將會通力合作,聯合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范工程、進行相關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共同促進IPv6產業的發展。
多次來過中國的Paul Wilson曾親眼目睹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尤其是互聯網的成長:“IPv4已經有30多年歷史,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過去15年當中,互聯網的增長比我們的想象要快得多,盡管我們非常小心地處理IPv4地址問題,盡量去延長其壽命,提高其效率,創造更大的互聯網容量,但地址不夠用的現狀依然無法改變。我們知道,IPv6才是我們下一步的目標。”
Paul-Wilson還表示,對于IPv6來說,2011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中國應該從現在開始關注如何向IPv6過渡的問題。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建寧則道出了產業界對IPv6的困惑:“IPv6的殺手級應用到底會在什么地方?這個殺手級應用如果來了,需要用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去承載?所有人都覺得應該馬上拓展IPv6產業鏈,但所有人又都覺得無從著手。”
張建寧認為,IPv6作為一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夠支撐物聯網的大面積應用,而對于環保、智能交通和智能城市等領域的應用更迫在眉睫。比如北京2011年投入近10億元資金啟動了“城市安全運行和應急管理示范工程”,將大面積布散傳感器節點,實現全部互聯互通,對于IP地址的需求巨大。
隨著物聯網演進,除了應用在大規模城市建設和政府投資中,更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從PC到手機以至鬧鐘,都有必要聯到網上,其間催生的服務模式有巨大發展空間。然而,海量的服務聯絡設備需要地址資源的支撐,這也是IPv6的機遇。
張建寧還指出,物聯網的特征是極度碎片化,把散落在不同單位、不同用戶的設備連接起來。而利用新的物聯網設備和IP長尾重新組合,能夠成就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還有投資、服務團隊等問題,更需要具有想象力的公司去推動,才能最終顛覆過去的模式。
他認為,在目前IPv6已經可以試應用的前提下,有些應用可以穿透IPv4。借用一些IPv6基礎資源,特別是現在試商用期間IPv6所有資源是免費的,中小企業希望在商業模式方面有創新,這就提供了非常大的創新空間和機會。未來,IPv6將成為物聯網發展的動力,推動整個新興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