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的平均寬帶速度僅為1.744M,而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則分別為63Mbit/s和40Mbit/s。見賢思齊。“今年將是FTTH(光纖到戶)元年。”在近日舉行的光網絡研討會上,一位電信設備商很肯定地告訴記者。
一波三折的FTTH之路
實際上,我國在光纖通信的研究上起步并不晚,甚至可以說較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科院、原電子部和原郵電部等單位便已緊跟國際步伐開始了光纖通信的相關研究。1970年,美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纖,4年后,我國也制造出了光纖。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光纖通信作為現代化通信網的骨干開始在我國迅速發展。
另一方面,在光纖到戶上,我國的起步也不晚。從2003年開始,日本、美國、韓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相繼啟動部署FTTH計劃,這一年,我國也開始了FTTH的宣傳。2004年,隨著“863”EPON(以太無源光網絡,是一種新型的光纖接入網技術)項目的完成,國家分別在武漢、成都等地建立了光纖到戶的試驗網。武漢長飛公寓,是國內第一個開通FTTH的試點小區。但是在那之后,我國FTTH工程進展緩慢,并未大規模推向商用?!霸O備成本過高造成投資效益低,再加上應用內容匱乏,可能是造成當時FTTH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北本┼]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表示。
TE(TE Connectivity)亞太區通信事業部產品經理楊亞俊表示:“近幾年,由于3G因素,電信運營商將主要精力和資金用于移動網絡的建設。而建立FTTH必須重建、甚至是新建當地線路,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沒有‘閑散銀子’的運營商于是放緩了在光網領域的投資速度。”
2010年3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下發了《關于推進光纖寬帶網絡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加快光纖寬帶網絡建設,到2011年,城市用戶接入能力平均達到8Mbit/s,農村用戶接入能力平均達到2Mbit/s,3年內光纖寬帶網絡建設投資超過1500億元。而今,移動網絡建設已基本成型,下一步三網融合將成為運營商關注的焦點,而帶寬將成為其無法繞開的問題。因此,運營商將自覺地推進FTTH發展。
2011年,由于電信運營商的力推,我國光纖寬帶的發展開始風起云涌。“現在應該說是發展光纖到戶的黃金時期,光纖價格太便宜了,面條都比光纖貴,最好的光纖1米的成本不到1毛錢”,曾劍秋說道。
而在三家運營商中,中國電信推行光纖到戶的熱情最為高漲。
今年初,中國電信提出“三年城市光纖化”目標,一季度總投資額730億元,2011年計劃新增FTTH覆蓋達到3000萬個家庭,對應約1000萬FTTH新增用戶。接入方式由FTTB(光纖到樓)變為FTTH,原本多戶共享的光接入設備變為一戶獨享。業內人士紛紛表示,中國電信這些舉措開啟了光纖寬帶建設的元年。
其實,在中國電信全面啟動“光網城市”計劃之前,全國各地的大規模光纖到戶工程就已啟步。在上海,中國電信于2009年發布了“城市光網”行動,提出三年內實現“百兆到戶、千兆進樓、T級出口”的網絡覆蓋,實現光纖進樓到戶。今年初,上海電信又采取措施進一步促進FTTH工程的發展,計劃在今年完成100萬用戶的光纖到戶改造,使上海寬帶用戶的平均帶寬達到8Mbit/s;到2013年,平均帶寬達到32Mbit/s。
楊亞俊表示,對于FTTH此前一直是處于觀望階段,現在在電信運營商的助力下,已經進入實質性的階段,2011年市場將正式進入啟動階段。但同時,楊亞俊表示:“我們現在不會參與電信運營商的集中采購,因為中標的價格太低,是完全的成本倒掛?!?/p>
運營商集采戰接踵而至
據了解,目前參與運營商招標的企業,很多是江浙原先給一些大設備商做配套的小企業,為了擠進集采名單,幾家小企業聯合起來進行招標,大打價格戰。一位設備商負責人曾抱怨:現在電信運營商采取的是網上倒拍的模式,價格分打得過高,技術分太低。而集采就是價格戰,誰價格低就用誰的產品。該負責人還表示,一直以來,運營商對基礎網絡產品不重視,認為其是網絡的最底層產品,很低端,無技術含量,因此不用找大公司做,找些小規模公司做產品替代也可以。但事實上,底層的產品并不低端,考慮到物理網絡的使用期限,如果片面地壓低采購成本,而采用質量不穩定的產品,將會大大增加以后的運營商運維成本,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
目前,大型廠商參與集采,大多采用在其一條產品線上壓低價格(甚至低于成本價),再通過其他產品線的利潤來彌補;而中小型企業則難以應對,因此,一些中小廠商只能選擇鋌而走險,降低設備的某些性能以控制成本。
楊亞俊表示,運營商“集采”應避免走向片面化和極端化,否則,產品的同質化將越來越厲害,而有些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應用,就根本無法進入“集采”名單。
據了解,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設備商與運營商的合作是一種合作伙伴關系。歐美運營商看重的是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性,他們尋求合作時,往往優先選擇行業領先者,而非一定選擇能提供更低價的供應商,或市場的快速追隨者?!耙驗闅W美國家的建設成本貴在人工成本,所以他們很看重產品的可靠性。選擇市場領導者的產品,可以提高利用率,從長遠來說,可以降低總費用,也能從根本上降低運營維護成本。而國內運營商由于處在建設初期,加上資金調配等問題,因此更看重一次購買成本。”
入鄉隨俗。面對著巨大的市場蛋糕和激烈的價格戰,跨國公司是抱著“高價、高質”不放松,還是“低下身段”,尋找一些新的辦法化解尷尬?
楊亞俊表示,TE打算依靠本地化制造,規模化生產和設計優化等方法,在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減少成本,降低價格,進而在中國市場獲取更大的份額。
據介紹,作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TE年銷售額達121億美元,公司設計和制造的50多萬種產品,連接和保護日常使用的各種產品中的電力和數據流動。TE于1989年進入中國,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工廠。目前,TE在中國擁有約38000名員工,建立了16個生產基地,并通過設在全國14個城市的銷售辦事處為客戶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