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首傳頌千年的北朝民歌,描繪出一幅綿亙千里、遼遠空闊、牛羊繁盛的內蒙古大草原美景……這里也是內蒙古永業集團(以下簡稱“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的故鄉。
然而,詩意的畫面往往只存在于傳說里,現實的狀況是,內蒙古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草原自然美景,但更多的卻是大片的鹽堿地和延綿不絕的沙漠。早年供職政府機關的吳子申親眼目睹內蒙農村的落后現狀,更深感農民的貧困和無奈。辭職下海之后,吳子申帶領著永業集團開始苦心鉆研沙漠經濟,把所有的熱情和心血都投入到了治理和改良沙漠上。通過多年持續的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永業人最終叩開了華爾街大門,不僅成就了“新蒙商”的奇跡,更為中國創業型企業提供了一個成功樣本。
沙漠結出的“生命果”
在最初開始改良和治理沙漠的過程中,吳子申發現了一個能夠與農牧民共同致富的商機:梭梭木、苦豆子、白刺等生命力頑強的沙漠植物,不僅能夠防風固沙,還能帶來經濟價值。于是,吳子申毅然啟動了50萬畝沙漠種植園。然而,生態系統破壞的嚴重程度超出了吳子申想象,梭梭木、苦豆子、白刺等即便能夠存活,卻生長不旺,這使得吳子申剛剛起步的事業遭遇了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自助者天助之。危急時刻,吳子申在科研領域的投入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他想起2001年時內蒙古化工科學院教授高靜曾經有一個科研成果,將其噴在農作物葉子上,能讓農作物生長旺盛并增產,經過幾年在西紅柿、黃瓜、青椒等數十種瓜果蔬菜上的試驗證明,該產品并無不良后果。于是,這一后來被吳子申命名為“永業生命素”的產品拯救了他的沙漠種植園。
然而,吳子申并沒有一直沉浸在沙漠種植園“復活”的興奮中。經過反復思忖,他對永業的發展戰略作了重大調整,決定啟動“永業生命素”的量產和市場化。抓住這一“秘密武器”之后,永業集團迅速向市場發起沖擊,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發展到擁有2000多名員工(其中80%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資產近百億元的高科技產業集群,旗下擁有永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永業農豐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12家子公司。
連吳子申自己也沒想到的是,永業集團有一天能夠從敕勒川直通華爾街。2009年9月3日,永業集團下屬永業國際(股票代碼:YONG)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市場,成為內蒙古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農業生物高科技公司。
拳頭產品打造永業基石
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永業生命素”一直是永業集團極力宣傳推廣的核心。在永業集團規模尚小之時,“永業生命素”無疑是扭轉局勢的關鍵,而隨著公司的逐步發展壯大,“永業生命素”仍繼續扮演著關鍵的支撐發展角色。
永業集團總裁程坦表示:“不能只簡單地把永業動植物生命素看作一個用來扭轉企業局勢、支撐發展的產品。應該說,通過這個產品,我們逐步摸索到了解決農民增收致富問題的門道,它已是永業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據程坦介紹,“永業生命素”成功地將傳統中醫學與現代生物技術完美結合起來,從食品的源頭——動、植物的健康人手,在解決了人類健康問題的同時,也找到了真正導致農民貧困的原因。為從根源上解決農牧民脫貧致富問題找到了一個有效方法。
永業集團認為,人類之所以不健康,正是由于動植物不健康導致的,每年由于動植物不健康導致農牧民產生上萬億的經濟損失,而永業在幫助農牧民挽回損失的同時,也發掘出巨大商機。
基于此,永業集團提出了人類食品安全源頭治理工程理論,從解決動植物健康問題入手,根據動植物生長的不同特點和需要,研發和生產了高科技生物產品。使用永業的生命素產品以后,可以恢復動植物健康,給人類提供健康綠色的食物,杜絕“病從口入”的發生。
植根于中國最大的產業——農業,永業集團逐步構建起一條健康與財富互動的產業鏈,即“給農村送財富,為人類送健康”。事實上,這條創新的健康財富鏈,也是一條完整的農村和城市互動的產業鏈。永業不僅把“永業生命素”帶到了農村,更在推廣產品的同時提供科技服務,讓農民掌握致富技能,生產出更多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堵住坑農、害農的源頭。同時,回購優質農產品,再由永業科技示范園統一運作,通過多種途徑到達消費者手中,把這些“瓜甜、果香、菜有味”的農產品引入到城市,形成了“農民——科技服務站——科技示范園——城市”之間的雙向產銷渠道,真正打造了一條從18億畝耕地到幾億張餐桌之間的“高速公路”。
創新凝聚競爭內核
在收獲創新產品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永業集團深知,科技成果產業化將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需要產學研的結合。
從2001年開始,永業就把聚焦點放在生命素項目上。“永業生命素”是內蒙古化工科學院教授高靜的研究成果,具有完全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永業則投入資金孵化了這個項目。2006年,永業開始主攻植物用產品。“從內蒙古做完試驗上報到國家專利局拿證書用了3年時間,2008年通過內蒙古科技廳組織的科技鑒定,2008年初拿到了國家發明專利證書,開始在全國推廣。”程坦介紹說。
在推廣“永業生命素”的過程中,永業研發團隊做了無數次實驗,不斷提高從原材料中的提取率,同時研發系列產品,從最初的廣譜型,到現在的小麥、玉米、水稻、茶葉、煙草、黃瓜、西紅柿等各種專用型,甚至連產品包裝也經過了仔細考慮,一個小瓶就是一個標準噴霧壺的用量,農民使用起來簡單方便。正是由于在產品技術轉化與推廣上的成功,2010年,永業集團永業科學院院長仝寶生獲選“CCTV年度中國三農人物”。
“目前,科技創新對于企業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研發要和推廣結合,科技要和服務相結合,科技工作者、營銷服務工作者要和農民生產者相結合。創新的科技研發和科技推廣模式,對于中國農業的增產增收將起到巨大作用。”程坦說。
當然,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好的產品還需要配合好的營銷模式。在永業看來,產業價值鏈中的上下游關系是共生共贏,財富只有在共生共贏的基礎上,向產業價值鏈上延伸,才能帶動上下游的共同成長;而企業謀發展就必須與用戶和合作伙伴結成利益共贏的聯盟,這種共贏應該是吸引合作伙伴與農民一起發展的最堅實基礎。
為此,永業集團提出了獨特的“廠商一體”合作模式。該模式的核心在于“3+1”三方創富理念,即依托一個高科技環保專利產品——“永業生命素”,推行快速實效的藍海營銷推廣策略、員工化的廠商關系和一站式的為農服務,實現永業、經銷商與農戶的三方共贏。
同時,在“廠商一體化”和“客戶員工化”理念指導下,永業充分重視經銷商、零售商的需求,將他們視為“小永業公司”培養,與他們一起站在農戶的角度來幫助農民解決遇到的實際難題,提升農民收益,建立起一種可持續發展關系。
目前,永業遍布全國鄉鎮、村莊的24000多家永業科技服務站農技推廣人員,每天都在田間地頭為農戶提供科技指導服務和高科技產品,并為他們提供務實有用的市場信息,幫助農戶實現增產增收。
此外,永業還通過建立“永業思齊管理學院”、邀請合作伙伴走進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以及參與系統培訓等各種方式,全面提升行業水平。
資本助力產業發展
2009年,永業集團申請納斯達克上市成功,對此,永業人感觸最多的,是資本對于農業產業化的助推。
但是,上市之后的永業沒有一勞永逸之感,而是把上市看作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起點。“上市帶來了更大的資本,資本能幫助企業更快、更好、更穩地發展。但上市就要求企業做到公開透明,這將強迫企業進行機體內部的變革。”在2010年8月舉行的“國際資本與中國新農業發展論壇”上,吳子申這樣描述自己對永業上市的感受。
2009年4月,永業完成了公司治理結構的調整,實現了企業自身管理機制的完善。2010年,3萬噸永業生命素項目投產,這也是永業在2009年登陸納斯達克后最為重要的發展舉措,標志著中國新農業公司在發展進程中,借助國際優秀資本實現了產業發展從量到質的跨越。
永業集團堅信,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宏觀背景下,優勢資本會持續關注在農業傳統行業領域里的價值新發現,中國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也必將會獲得更多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