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之聲》報道:“大學畢業生的人均工資低于農民工。春節過后,廣東省某企業開著大客車到勞務輸出大省四川去招工,以月薪2000元,免費提供住宿的條件預招200人,但最后只招回2人。”一面是全國性的“用工荒”,一面是大學生畢業就待業,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對此不無憂慮。
全國近似統一的教材、統一的高考,學生們拼的是總分,補的是短板,扼殺的是個性,導致的是國人創新能力的下降和缺失。我們的教育確實到了反思“短板理論”造成的影響,注重學生“長板”培養的時候了。
“短板理論”是管理學中一個著名原理,又稱“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短板理論”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短板理論”在我國的教育領域已有廣泛的案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地關注學生的“短板”,使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那些不適合自己、更不愿意做的功課。但是,真正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哪一個不是依靠自己的“長板”優勢實現的呢?
愛因斯坦不太擅長語文,他的論文里全是數學公式;牛頓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神學家,研究物理的他卻根本不是唯物主義者。再看今天之中國,青年音樂家朗朗不知道高考的數學是否能及格,“巨人”姚明在美國也沒有人敢小看他,劉翔直接拿到了世界田徑冠軍……隨著中國的發展,這種世界一級的優秀人物還會層出不窮。然而,他們哪個靠的不是自己的“長板”呢?
在短板理論的壓迫下,“別的孩子會的東西,我的孩子也得會,”有個家長津津樂道于他的孩子周六周日從早晨8點到晚上9點都奔波于各種各樣的學習班中,奧數、外語、鋼琴、體育等等。我們的孩子越來越沒有了自由的空間,越來越沒有了童年的快樂。而且最重要的是,越來越沒有了個性,越來越沒有了“長板”,越來越沒有了創造力。
我們天天看著社會關于就業壓力大的報道,但很多事情沒人做,沒人敢做,沒人能做。為什么?因為我們全國大一統的教育體系里培養出來的人都是一樣的。一樣的人爭一樣的職位,就業壓力能不大嗎?反過來,沒有壓力的職位,一樣的人一樣的做不了。想想當年計劃經濟時代吧,服裝廠只會生產一樣的衣服,結果現在這樣的服裝廠全部倒閉了。如果我們教育體系培養一樣的“人才”,那么這個教育體系總有一天也會倒閉。服裝廠倒閉,影響的只是一部分人,教育體系的倒閉,影響的卻是整個中國的發展和全民族的未來。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長需要“長板”的孩子,但我們卻在“短板”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筆者相信:人的氣質和特性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有些弱點可能一輩子也難以彌補,因此,展現學生最擅長的絕活,使其成為一名“專家”而非“雜家”,決定于那塊“長板”,而非“短板”!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通過知識傳授的過程,培養和開發學生的智慧。教育是從學生的差異開始的,也必然要以學生不同的“長板”而結束。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們不能重復地做著“丟了西瓜撿芝麻”的事,而應該注重學生們的“長板”教育,使我們的校園百花齊放,綠樹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