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荒——這一發端于工業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等地區,并逐漸向全國蔓題,但是,2011年的電荒比以往來得稍早了一些。更何況這是2004以來我國最嚴重的一次電荒。
表面看來,電荒“復發”的誘因不能總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成功,卻能歸納為能源結構調整的失敗。更大的尷尬是,電力體制改革10年來停滯不前。在利益博弈尚未厘清時,破解電荒癥結為時尚早,但其結果卻難以視而不見;居民限電、工廠停產,影響面巨大。
即使目前沒有受到影響,部分生產企業也已表示出對電荒的擔心。科德寶中國區代表文漢德表示,“缺電對我們的影響肯定很大,首先是無法正常生產,不能向客戶供應產品。其次,產品要確保質量,必須有穩定的電力供應。”科德寶在華二十多個工廠中,有近一半集中在長三角地區。
而業界最為擔心的是,電荒與高通脹硬努動力成本的迅速上升一起構成了從上輪經濟危機中轉型復蘇的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不能承受之重。不僅如此,電荒還打破了人們對電力改革的預期,因為以往的改革從來都是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進行。
火電悲情:難料再燃熱情
電荒早至,火電首當其沖。盡管火電虧損的嚴重程度尚需論證,但缺煤已成不爭的事實。
相關人士認為,火電虧損的原因是,火電企業已難以承受煤價頻繁上漲和電價調整滯后造成的剛性成本增加。數據顯示,自2002年以來,煤價上漲了237%,而同期火電上網電價平均只上漲了25%,低于2003年到2010年的累計通貨膨脹率。
為化解煤電矛盾,國家發改委曾于2004年頒布了煤電價格聯動機制,然而政策出臺后,執行卻困難重重,至今只聯動了4次。一份由國網能源研究院所作的《煤電價格機制研究報告》顯示,2005年5月和2006年6月,國家發改委兩次實施煤電聯動,銷售電價累計平均提高了5.02分/千瓦時;2007年電煤價格持續上漲,而且漲幅超過了煤電價格聯動機制所規定的5%,但考慮到物價CPI等諸多因素,電價并未相應上調;在2008年電煤價格再次大幅度攀升的背景下,國家發改委分別于當年7月1日和8月21日兩次調整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對于第五次聯動,去年曾有消息稱最快會于2010年10月后啟動,上網電價或平均上調1.5分/千瓦時~2.5分/千瓦時,但事實是,聯動再次被擱置。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前總經理翟若愚表示,從近期看,應盡快調整火電上網電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上網電價,以解決發電企業燃眉之急;從長遠看,要建立煤電價格聯動常態機制,小步走不停步,不能等問題嚴重了再解決。集中調整電價不僅對市場造成影響,而且發電企業由于長期虧損,經營難以為繼。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陸啟洲也認為,燃煤電廠虧損問題已是普遍現象,但電價被稱為宏觀調控的工具,由于目前有通貨膨脹的預期,短期內煤電聯動的可能性很小。
水電困局:再陷環保巨浪
水電情況更糟。因未能像往常一樣扮演“力挽狂瀾”的角色而備受環保爭議。
最近,三峽大壩毫無征兆地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有人甚至建言“趁早炸掉三峽大壩,否則后患無窮。”事實上,水電建設除了不容回避環保和移民問題外,受季節因素影響也使其容量受限,此外,小水電還面臨著融資難題。
盡管如此,國家仍對水電寄以重望。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未來5年我國計劃開工建設水電裝機達1.2億千瓦。從年初政府一號文件聚焦水利,到近期五大發電集團水電項目相繼獲準,都預示了“大水電”時代的來臨。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強調水電站建設中移民方面的政策要作出調整,要充分考慮到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問題。
針對“十二五”期間國家要開發怒江整條流域的十二級水電站的傳聞,全國人大常委會環資委副主任委員汪紀戎指出,我國西南地區是新生代以來的劇烈抬升區,是地球上新構造運動最活躍地區,也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滑坡、泥石流災害最嚴重地區之一,怒江地區則是新構造運動最強烈地區。大量地震資料表明,近200年尤其是近60年來,我國西部大地震頻繁,云南強震呈明顯增加趨勢,因此,要重視怒江地區的特殊地質背景,審慎決策怒江開發。
據了解,我國可開發水電資源的70%都在西部。關于西部水電開發,我國制定的原則是按照先后輕重的次序有規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開發前,有關方面要充分研究環境保護、通航能力以及移民搬遷問題。由于環保、移民等方面的要求提升,增加了水電建設的投入和建設周期,因此,水電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要依靠國家相應的政策支持和科學合理的電價體系。
風電漩渦:未來如何轉動
“十二五”期間,為了實現對國際的碳減排目標承諾,我國將加大新能源產業的投資力度,鼓勵發展新能源,倡導節能降耗和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風能優勢突出。
因為占地面積小、對環境影響小、建設工期短、投產發電快,風電優勢明顯。國家的新能源戰略明確指出,在新能源產業領域,鼓勵優先發展風電項目,開發風電受到國家政策扶持和法律保護。此外,風電在各項環保及節能減排方面成果突出。不僅如此,風電場的投入運行對改善地區電網穩定性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這些都不能掩蓋風電面臨的困境。首先是電網建設滯后。目前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日益加大,而電網的建設速度遠遠落后于風場的建設速度,雖然國家相關政策規定,電網的接入條件要滿足風場的接人要求,但落實情況遠沒有那么理想。內蒙、東北、甘肅、山西及新疆等地域的風電上網問題已經空前嚴重,許多風電場建成后,均在等待電網的接入,不少項目被迫叫停。一些風電開發企業為了加快建設速度,不得不自行先期投入資金建設電網接入的變電站及線路,雖然此舉可解決暫時的風電送出困難,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加重了企業資本金的投入負擔,電網公司對此部分投入的最終權屬問題也未作明確說明等。
最令風電開發商頭痛的,莫過于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一些地方政府把投資建廠和賣設備捆綁在一起,讓風電開發商非常被動。很多省、縣、市甚至提出“要在我這里開發風電,就必須用我們的設備”,“螺絲釘都要在我們這里買”,這些做法都大大不利于技術進步。所以,風電開發企業呼吁政府,要么通過招標方式來確實資源分配,要么按國家現有規定來分配資源。相關人士則建議,政府應疏堵結合,一方面合理解決地方的利益訴求,給地方按照發電量給予補貼;另一方面不允許一個區域里有多家風機制造廠,從項目管理上設限。
核電危情:重建安全信心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日本福島核泄漏,也使中國核電開發建設深陷囹圄。
盡管如此,在結構調整上,國家還是對核電“委以重任”,核電在“十二五”乃至更長時間內將有大幅度發展。目前,我國運轉中的核電機組為13臺,占整個電力裝機容量的1.1%,到2015年可達到2.2%,到2020年可達到3.5%。
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部署,到2015年底開工建設的核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電力“十二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也將核電列入“加快發展”序列。規劃稱,2011年開工建設首個內陸核電,力爭2015年投產首臺內陸機組;到2015年我國核電裝機4294萬千瓦,2020年核電規劃裝機容量9000萬千瓦,用5年上馬過去30年4倍的核電裝機量。正待步入高速發展的核電產業是否安全,成為日本核電站爆發后中國民眾普遍關注的問題。
在技術層面,我國正在投建的第三代壓水堆的安全性大大優于福島的二代沸水堆。而與“三代堆”相比,即將在山東石島灣開工建設的具有四代特征的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的安全性更進一步,能確保同類情況下不發生泄漏。這也將是在未來引領世界核電安全快速發展的新技術之一。
目前,我國核電在建容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核電站選址正從沿海向內陸滲透。“十二五”規劃綱要稱,將加快沿海省份核電發展,穩步推進中部省份核電建設。對此,中國核工業第一、第二國際核工程指揮部總工程師胥勝利認為,由于核反應產生放射性廢液,對環境損害大,因此,核電布局向內陸轉移必須考慮環保問題。而核電站布局在沿海,一是為滿足冷卻水需求,二是便于廢液排放。在核電站大規模推進過程中,必須考慮地震、戰爭、恐怖襲擊等外力影響,選址上要考慮地質、氣象、水文、交通等綜合因素。
生物質能陷阱:突圍規模瓶頸
生物質發電是目前僅次于風力發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我國生物質資源生產潛力達650億噸/年,折合33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每年化石資源消耗總量的3倍以上。有專家預測說,2015年,全球總能耗將有4成來自生物。因而,大力加強生物質產業的開發與培育,對于緩解能源短缺、改善環境、擴大鄉鎮產業規模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推動生物質發電技術的發展,2003年以來,我國先后核準批復了河北晉州、山東單縣和江蘇如東3個秸稈發電示范項目,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實施了生物質發電優惠上網電價等有關配套政策,使得生物質發電,特別是秸稈發電迅速發展。
最近幾年來,國家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等大型國有、民營及外資企業紛紛投資參與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建設運營。截至2007年底,國家和各省發改委已核準項目87個,總裝機規模220萬千瓦,全國已建成投產的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超過15個,在建項目30多個。已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了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30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此外,國家已經決定將安排資金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研發、設備制造及檢測認證等產業服務體系建設。總的說來,生物質能發電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然而,前景光明,長路漫漫。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發電面臨規模化難題,投入雖然巨大,但技術并不成熟,如果不加大政策扶持,電廠難以為繼。盡管國家在生物質能發電的上網電價上給予了扶持,每千瓦時電價比火電高兩角錢左右,但是,這種扶植力度與歐美國家相比仍有差距。而生物質發電的虧損顯而易見,這種虧損狀態迫使部分生物質能企業停產,因此,國家在稅收等政策上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顯得非常重要。此外,在生物質發電項目布局上,我國也應注重科學規劃,有序建設,避免一哄而上。如果布局太密集,勢必會加大秸稈的收購和運輸半徑,且會導致原料價格上升,企業效益就受到更大影響。
光伏幻象:超越成本桎梏
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力爭使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8GW(百萬千瓦),到2050年將達到600GW。預計到205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裝機將占全國電力裝機的25%,其中光伏發電裝機將占到5%;預計2030年之前,中國太陽能裝機容量的復合增長率將高達25%以上。
2009年7月,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隨后又公布了具體的《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決定綜合采取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的方式,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并計劃在2~3年內采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各種利好給光伏發電產業注入了強勁的活力。據預測,太陽能光伏發電在21世紀會占據世界能源消費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規能源,且將成為吐界能源供應主體。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將占到30%以上,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供應中的占比也將達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總能耗的50%以上,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占總電力的20%以上;到21世紀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將占到80%以上,太陽能發電將占到60%以上。這些數字足以顯示出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領域重要的戰略地位。
與火力發電系統相比,光伏發電的優點顯而易見:無枯竭危險;安全可靠,無噪聲,無污染排放外,絕對干凈(無公害);不受資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屋面的優勢,例如無電地區以及地形復雜地區;無需消耗燃料和架設輸電線路即可就地發電供電;能源質量高;使用者從感情上容易接受;建設周期短,獲取能源花費的時間短。而缺點則是: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小,即要占用巨大面積;獲得的能源同四季、晝夜及陰晴等氣象條件有關;產生的電力接入電網需要增加無功補償設備;儲能困難。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光伏發電投資大,技術不夠成熟,電價還不夠高,政府補貼不足以支持巨額成本。”與風電相比,光伏的單位成本大概是風電的四到五倍,而上網電價僅僅是風電的兩倍,如此,光伏發電并無優勢。隨得欣慰的是,隨著技術的提升和硅料價格的下降,光伏發電已經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而時下正熱的光熱發電不失為另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