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販出身的平民奸雄
曹錕的強項就是他的厚道,從引車賣漿的草頭百姓到顧盼自雄的玉帥吳佩孚,他全能籠絡得住且指揮得動,頗有點古仁人之風。1927年初,已經失勢的曹錕為避革命軍北伐的勢頭,從河南匆匆逃回天津老家,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搬進英租界之后,這位前大總統直接就與他當初的子民們混到了一起,每到夏日,四圍的鄰居們喜歡到曹家大院里來乘涼,拉洋車的、賣菜的、摞攤兒說相聲的,都愿意和曹總統一起搖著蒲扇聊大天。曹錕回歸人間,距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他軟禁在中南海延慶樓,不過三年時間。
這并不是曹錕在故作親民狀,布販子出身的他天生一付好脾氣和大肚量。1921年直隸大旱,身兼直隸省長和直系軍隊總舵主的曹錕駐扎在保定,或許是為了讓當地饑民有口飽飯吃,曹老帥撥出專款,組織當地百姓為他在大清河岸邊的荒地上修花園,這一招類似當代加大基礎建設投資以促進就業和拉動內需。兩年后園子修好了,曹錕很喜歡來這兒打拳晨練。老帥打拳,園門并不關閉,附近百姓可以隨時進園來逛逛,偶爾陪老帥聊聊天。曹錕在這兒打了半年拳,認了五六個貧民子弟為干兒子。
性格決定命運,厚道也能一招制敵。甚至一直為世人詬病的、被認為是其一生最大污點的賄選總統一事,也能看出曹錕厚道的本質。雖然是像買豬仔一樣用5000大洋買一個議員,但也僅只是購買了豬仔們的選舉行為,而沒能直接買到他們手中的選票,至少一百名議員拿了他的錢,沒投他的票。對于這些光棍議員,曹錕當時沒有動武,秋后沒有算賬,所謂“賄而不逼”是也。
退一萬步講,無論多么卑鄙齷齪,賄選它仍然是選舉,至少是守住了“選舉”這個底線,比之前之后那些為了獲取中華民國總統職位而大打出手兵戎相見的軍頭們,曹錕顯然更遵守游戲規則一些。這也就是為什么曹錕當選后全國少有激烈反對者的真正原因,除了北方知識界的強烈質疑和南方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的強烈抗議之外,總體而言全國各地黨政軍群雖有微辭,終歸還是接受了曹錕當選這一事實。各省軍頭們大多坦然處之,或一笑了之。東北大帥張作霖則展示出其一貫彪悍的風格,宣稱如有議員不接受曹錕的賄賂,就可以向自己領取相同數目的大洋,這叫“反賄選”。
初次賄選,失算紅顏
讓我們回溯一下曹錕的賄選,看看中華民國最后一位民選總統的產生過程。
曹錕賄選發生在1923年10月,在此之前,曹錕曾有一次不成功的賄選預演:參選副總統失敗了。
那是1918年10月,原直系首領馮國璋的代理總統一職屆滿,皖系首領段祺瑞的總理職位也同時到期,馮段之間的第二次“府院之爭”(第一次為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進入高潮階段,雙方都急于找到接班人,經過一番明爭暗斗縱橫捭闔,段祺瑞控制的國會選出了一位“好總統”徐世昌。為了架空直系一號人物、馮鞏的太爺爺馮國璋,段祺瑞找到直系二號人物曹錕,許以副總統職位,前提是他要過了安福系國會這一關。
于是曹錕的第一次賄選開始了。當時忠于段總理的安福系議員多達三百余名,而參眾兩院議員加起來也不過430名。這些擁段議員因首次聚集是在宣武門安福胡同,故名曰“安福系”,系主任是段總理的同鄉王揖唐。王揖唐是位身段柔軟的前清進士,一生從未停止改換門庭投靠當下最強勢力,最后于1948年70歲時,被以漢奸罪處決,出來混了這么久,終于還清了。
1918年的王揖唐風頭正健,先任參議院議長,后任眾議院議長,9月4日,他秉承段總理的旨意,組織議員們順利選出徐世昌任總統。9月5日再組織選舉曹錕為副總統時,議員們開始討價還價,他們都知道曹錕有錢。小商人出身的曹錕畢竟格局有限,拔毛助選對他而言相當于割肉,他逼著中央政府撥付150萬元作為軍費,轉手將這筆軍費拆分:每位議員2000元,只要投曹錕一票,就可來領紅包。
本以為“副總統”會手到擒來,沒想到出了意外。議員們看到了《順天時報》上的一則八卦新聞,說曹錕花十萬元從武漢買了個粉頭當小妾,這讓議員們的自尊心受到極大打擊:我們50個議員,才抵得上一只雞?議員們消極怠工不來投票,王議長帶兵到處抓議員來投票,最后也沒湊齊法定人數。曹錕的副總統夢斷在了紅顏上。
二次賄選,5千大洋一張票
1923年的曹錕與5年前相比顯然更加成功了。1922年,他的部將吳佩孚已經替他打贏了第一次直奉大戰,對手兼親家張作霖倉皇退居東北老巢。1923年6月,他將黎元洪這位泥菩薩總統擠兌下野,退居天津。曹錕這位直系舵主正春風得意中,他現在的目標是當選總統。
“當選總統”的要件是議員們必須投票選他。此時距民國建立已經12年,南北紛爭的大背景下,民主和法治的程序一再遭到摧殘破壞,作為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和民意機構的國會也是時開時閉,國會議員的質量就像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除少數幾個政壇真漢子之外,大多數國會議員是蠅營狗茍見利忘義的鼠輩。
這回曹錕總算是下定決心花錢辦大事了,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他把一張選票的定價提高到5000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仍是5年前競選副總統價碼的兩倍。得到消息的外地議員陸續返京,大多數人是想走個過場,然后拿錢走人。
后來的賄選過程就廣為人知了——
選舉之前,議員們糾結于“如果我投了票,你不給我錢怎么辦?”曹錕及其助手們則糾結于“如果我給了錢,你不選我怎么辦?”
選舉之中,多數議員遵守了公平交易法則,把票投給了曹錕。少數議員則把票投給了孫文以及唐繼堯、岑春煊、段祺瑞、吳佩孚等人,一位議員直接把自己手里神圣的選票投給了“五千元”。曹錕大獲全勝,480票,超過法定的三分之二當選票數。
選舉成功之后,曹錕的賄選班子曾做過一個粗略統計:為了這個日理萬機的總統職位,曹老帥共花費了1350萬元,京畿一帶170個縣,個個都被迫自愿捐了款,總額達數百萬元。曹錕雖然厚道,對于搜刮民脂民膏還是下得了手的。
賄賂之上的正義悖論
曹錕就任總統是在當選后的第五天,他從喜氣洋洋的保定出發,乘專列赴京上崗。就職儀式上,曹總統宣讀了一份文告:
“錕軍人,于政治初無經驗……國家之成立,以法治為根基;總統之職務,以守法為要義……當此國事未寧,民生正困,財政竭蹶,軍事未戢之時,瞻顧前途,誠不敢謂有必達之能力……”
事實上曹錕還是擁有“必達之能力”的。從1923年10月至1924年10月,曹總統“當”了一年國,期間所做的最大、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頒布了《中華民國憲法》。曹錕曾在各種場合公開講過他服膺憲法和憲政,這與他寧愿花費巨額金錢賄選也不愿策動軍隊武裝奪權的思路一脈相承。
因為曹錕的賄選,更因為馮玉祥的政變,曹錕的這部憲法沒能發揮出它應有的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僅就憲法學本身而言,這部被貶稱為《曹錕憲法》、《賄選憲法》的憲法,的確是一部優秀的憲法。該憲法共分十三章:國體、主權、國土、國民、國權、
國會、大總統、國務院、法院、法律、會計、地方制度、憲法之修正解釋及其效力,憲法明確了司法獨立、多黨制衡、兩院制國會、聯省自治的聯邦制、新聞自由等制度和理念。
《曹錕憲法》的亮點很多,其中最亮的一點應該是“聯省自治的聯邦制”,對于中國這個中央集權傳統極為堅硬、地域極為廣闊、地區差異巨大的超級國家而言,聯邦制或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其超前性讓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嘆服——“中央事權與地方事權俱經憲法明白列舉,地方事權的范圍,初非中央的普通法律或命令所能增減。”
這樣的表述,打破了中國五千年來尊奉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信條,如果真能實施下去,則貌似堅硬的中央集權治理模式,就將在曹錕的總統任期內破產。
這真有點不可思議。
Tips
1、曹錕故居 ——
曹錕的生卒地都在天津,他一生的商軍政活動范圍基本都在北方,現在的天津完好保存了他的四處故居,一處在河北區五馬路與黃緯路的交匯處,名為“曹家花園”,最為知名;一處在和平區河北路211號;一處在和平區洛陽道45號;還有一處位于河北區民主道27~29號。四個老宅都極為豪華,中西結合,裝飾講究,庭深院廣,占地動輒兩三千平米,確屬總統級別。
2、曹錕墓地 ——
曹錕于1938年5月17日病逝于天津泉山里劉夫人(曹的四夫人,文中“失算紅顏”即指她)寓所,死后的靈柩曾暫置于昔日的天津英國公墓,后遷墓,地址不詳,有說法是遷到了原來的萬年橋附近,待考證,而即便真的是在萬年橋周圍,七十多年變幻,墓地的具體位置在哪,仍舊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