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早教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
戴著厚厚眼鏡片的小學生越來越多、有的兒童不合群甚至厭學恐學……專家研究發現,早教是必要的,但過度早教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
云南省青少年教育研究人員余允珠說,過度早教過早大量用眼,對兒童視力有不利影響。現在隨著iPad等多種視頻終端的普及,不少兒童癡迷于玩游戲、看電腦,常常持續近距離用眼,加之不良的坐姿及握筆姿勢、不均勻的照明等都會誘發近視。過早讓孩子接觸電腦,造成電子產品網絡依賴。因此家長應防止幼兒過度用眼,把密集用眼期延至12歲以后。
現在的父母常常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都盡可能地讓孩子在讀小學前就學各種文化課。余允珠說,早教課程化可能造成兒童厭學恐學。重要的是不是單純教孩子什么東西,而是使他們產生求知的欲望,從而感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
專家認為,過于緊張的幼兒早期教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如果經濟條件許可,家長可以適當陪孩子一起上早教課,但在經濟能力一般的情況下,家長完全不必認為孩子不上早教班就一定會落在別人后面,其實家長的愛和教育對孩子來說更重要。
研究發現卡通片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美國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喜歡看《海綿寶寶》這類型卡通影片的孩童,長久觀看容易造成他們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變差。
報道稱,《海綿寶寶》引進播放后,受到許多家長和小朋友的喜愛。里面不少重要人物,包括海綿寶寶、派大星、章魚哥等角色,不少小朋友都如數家珍。盡管內容逗趣不已,許多家長都會陪伴小朋友一同觀看,但是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李拉德調查發現,喜歡看《海綿寶寶》的兒童,成績表現較不常看的孩童要差。
李拉德表示,先前已有研究發現兒童看電視會引發長期注意力方面的問題。但他在進行這次研究時發現,孩子們一天只要看9分鐘這類不用花腦筋思考的卡通,學習能力會比看正常節目或是看書的孩子差很多。李拉德說《海綿寶寶》并非個案,他還發現孩子們觀看其它步調較快的卡通片也會出現類似問題。
《海綿寶寶》劇中常會呈現出無邊無際、瘋狂的想法,李拉德認為這類劇情會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認同這樣的觀念和想法,接著開始模仿海綿寶寶的夸張行為。尤其孩童在觀看這類節目之后,容易造成學習能力和行為自制力減低,對于孩子的身心成長有很大影響,建議家長盡量減少孩子觀看這類型的節目。
“虎媽”導致韓國家庭悲劇
今年46歲的A某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女兒讀高三,兒子讀高一。兒子在小學時成績處于中等,小升初后成績降至末尾,而女兒的成績在全班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全校第十,因此A某對兒子十分刻薄,而對女兒十分偏愛。
兒子上小學時,如果沒有完成規定的任務,母親就會辱罵“你活著也是垃圾,倒不如去死”等。有時還會使用軟管向兒子噴水,不讓他睡覺,還會用腳踢正在睡覺的兒子。每當此時丈夫B某就會勸阻妻子,最終演變成夫妻戰爭。
兒子上初一的2008年,母親曾抱怨兒子“為什么成績這么差”,并鋸斷了兒子的書桌,而且還將床墊豎起來,不讓兒子睡覺。因此,兒子非常害怕并討厭母親,今年1月兒子被診斷為“適應障礙及兒童虐待受害者”。
首爾家庭法院28日稱,2009年審批了丈夫B某向妻子A某提起的離婚訴訟,并判處“妻子向丈夫支付1000萬韓元(約合9000美元)精神損失費”。根據判決,離婚后兒子和父親生活在一起,女兒則和母親共同生活。裁判部表示:“A某對兒子進行TA格侮辱和虐待,并辱罵了價值觀與自己不同的丈夫。法庭認為其未能盡到身為妻子和母親的基本義務。妻子A某從女兒成年開始到兒子成年為止,要向丈夫支付每月40萬韓元的養育費。”
首爾市青少年咨詢援助中心的李組長表示:“父母對子女的期待過高,和子女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惡劣,而且父母將問題都歸于孩子,因此才會出現悲劇。”
科研人員發現牛奶是最好的兒童運動飲品
據加拿大CTV電視新聞網最近報道: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漢密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科研人員發現,對于兒童來說,牛奶是最好的運動飲料。
科研人員以8~1 O歲的兒童為對象進行了研究。首先,科研人員讓參加實驗的兒童進行一系列運動,然后分別使用水、碳酸飲料、果汁、電解質運動飲料和牛奶來對因運動流失的水分和其它營養成分進行補充,經過比較補充前后人體的脫水水平,發現牛奶是最好的運動飲品。
該研究團隊的主管,首席研究員BrianTimmons認為,牛奶之所以比其它飲料更好,是因為牛奶不僅可以提供水分,而且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碳水化合物、鈣和其它電解質,這些物質有利于運動后肌肉的恢復。
寶寶壓力大過早成為“小大人”
英國育兒專家稱,寶寶們由于日程安排太滿,正被變成“小大人”。他們整日都要忙于學習唱歌、瑜伽、體操、游泳、和薩爾薩舞等技能。
專家表示,由于兒童經濟的商業化,以及學校早期教育綱要(EYFS),或稱為“早教課程”設定的目標,兒童正被揠苗助長。
新書《過多,過早?》提到了他們的憂慮,這本新書將被提交給英國教育部的早期教育綱要研討會。
該書作者之一、幼兒按摩師希爾維·海圖說:“寶寶們的日程安排如今和大人們的一樣重要。現在寶寶每天上一堂課都很正常。”
“幼兒音樂、幼兒瑜伽、幼兒體操、幼兒歌曲、幼兒薩爾薩舞、幼兒語言、幼兒智商、幼兒游泳等課程現在很常見。”
很多幼兒課程,比如薩爾薩舞和瑜伽,要求媽媽也參加,這也為“親子”創造了機會。
但海圖小姐表示,幼兒不該被“過分激勵”,他們需要“家長安靜的陪伴”,以及“日常家庭生活”。
她還呼吁父母給寶寶唱搖籃曲,并表示現在的父母不會“下意識地”唱給寶寶聽。
該著作由“睜眼看世界”組織的理查德·豪斯博士編輯,結論稱:“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過多、過早’的理念對幼兒和我們的文化都構成了嚴重影響。”
“不管采用什么手段,教育家、父母、和政策制定者都有責任制止并糾正幼兒和童年的‘成人化’。”
肥胖兒童長大后易出現交往障礙
澳大利亞研究發現,那些四五歲時比同年齡孩子胖的兒童,更可能在長大后與其他孩子的交往發生困難。
聯合早報網報道,由阿德萊德大學索耶教授領導的小組,對3300多名兒童進行了四年調查,發現肥胖兒童到了八九歲時出現交往障礙的可能性要高20%。
索耶在電郵中解釋道:“這期間孩子們相處關系的質量,可能會對兒童今后的精神健康有很大影響。”
研究組在期刊《兒科學》發表的報告說,研究人員對3363名參與全國健康調查的四至五歲兒童的父母進行了調查,并且在四年后又做7--次調查。
當時有222個男孩(13%)和264個女孩(16%)超重,其中77個男孩和87個女孩屬于肥胖。
四年后,與體重正常的孩子相比,超重孩子被教師和父母評定為交往“令人擔心”的要多15%,而且他們在教師的情緒發展評定中得到“令人擔心”評語的要多20%。
日本“奶爸”回顧家庭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道,“我喜歡家里的‘奶爸’。”一位華人媽媽最近參加了日本最大的玩具制造廠商
萬代玩具公司開展的一項調查。得知調查結果后,她滿臉洋溢著幸福這樣說。
據了解,今年6月,日本萬代玩具公司對擁有0~12歲孩子撫養權的2000名父親實施了一次問卷調查。受訪父親的孩子為男童、女童各1000人,其年齡是以每三歲為一個“年齡段”進行區分統計。
這項調查結果表明,“完全不愿意從事育兒活動的父親”,在2000名受訪者中只有58A,占受訪者的2.9%。8年前進行同一調查時,此類父親為240人,占受訪者的12%。也就是說,與8年前相比,“完全不愿意從事育兒活動的父親”減少到近乎四分之一。“奶爸”回歸家庭,勢頭增長明顯。與此同時,在這次調查中,回答“為了育兒什么都愿意做的父親”,人數有99A之多,上升至受訪者的5%。
日本的“奶爸”在家中最喜歡和孩子做什么事情?調查表明,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和孩子一起洗澡。表示“愿意與孩子一起洗澡”的人數為984人,占受訪者的49.2%。有意思的是,8年前進行調查的時候,日本“奶爸”愿意做的第一項事情也是這個。
這位華人媽媽告訴記者,丈夫在日本一家金融機構工作,女兒已經5歲。每天傍晚,女兒都會讓媽媽早早準備好一澡盆熱水,等著爸爸回家一起洗澡。“看著老公在澡盆里面和女兒一起游玩,我就感到非常的幸福。”
在調查中,“愿意與孩子一起做游戲”的人數為680A,占受訪者的34%,位居第二。“愿意一起完成作業或者幫助輔導學習”的人數為184人,位居9.2%,名列第三位。
從調查結果看,日本“奶爸”還是很細心,也有耐心的。對O 2歲的幼兒,表示“愿意幫忙換尿布”的父親人數為88人,占受訪者的1 7.6%。對3~5歲的兒童,表示“愿意教孩子刷牙”的父親人數為37人,占受訪者的7.4%。
那么,日本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奶爸”回歸家庭的社會現象呢?這位華人媽媽掰著手指頭分析說,第一,隨著終身雇傭制的打破,日本男性不再整天圍著工作轉,他們逐漸開始嘗試其他生活方式,把私人生活放在第一位,愿意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第二,日本女性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在不斷提高,她們許多人改變了傳統的結婚以后、或者生孩子以后就要辭職的做法,和丈夫一起分擔撫養孩子的家庭職責。第三,日本政府推進立法工作,也促進了“奶爸”的回歸。2010年6月,日本通過《育嬰及家庭照料休假法》修訂版,規定爸爸們可以休較長假期照顧孩子。第四,日本社會也漸漸接受“奶爸”現象。近年來,男性顧家、懂得照顧孩子,被視為有責任感、有愛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