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向玉樹捐書啦!”這一倡議剛放到我園在“中國人幼兒園”的博客公告中,便有許多家長跟帖表示大力支持,要積極參與。如何讓年幼的小朋友理解這次活動的真正內涵,樂于參與,在活動中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他人的關愛和同情呢,我們設計了圖文并茂的展板“情系玉樹伙伴·愛心奉獻活動”。內容主要有:玉樹在哪兒;震前美麗的玉樹;玉樹發生了什么;讀書、好學的玉樹小朋友;我和玉樹小朋友心連心(中大班幼兒繪畫作品以及大班幼兒寫給玉樹小朋友的信)。
在制作展板的過程中,一段真實的插曲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任何活動,家長與幼兒的主動參與對理解活動主旨有重大意義。展板的彩色圖片需要家長幫忙打印,我園袁嘉音的媽媽給予了大力支持,嘉音媽媽來送圖片時,激動地向我們講述了參與打印圖片對于嘉音的影響。“先前,當我告訴她要向玉樹災區的小朋友捐書時,她沒有同意,說‘這些書我都愛看’。可是當我打印出一張張圖片,并不時地回答她的疑問時,她的想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媽媽,這圖片奸美呀?這是哪呀?這漂亮的花是什么花?’‘這是地震之前的玉樹,漂亮的花是格桑花,你看,那的人們在幸福、快樂地跳舞’。‘這是地震了嗎?房子全倒了!那兒的人好可憐呀!’當看到小朋友在倒塌的廢墟旁讀書時,她說‘這些小朋友這么喜歡看書呀!’‘是呀,因為地震把他們的書都埋了,所以他們很需要圖書’。‘媽媽,把我的書找一些送給他們吧!’”講這段話時,嘉音媽媽眼中噙著淚水,感動于活動準備的過程使小嘉音對“關愛與同情”有了深刻的體會。
在大廳的展板前,家長與幼兒們駐足觀看,面對圖片傳遞的信息,他們交流著,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也越來越豐富。許多小朋友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早早就把自己的圖書準備出來,心中期盼捐書的日子早些到來。
9月19日,不到7:30,披著綬帶的“禮儀小天使”首先捐贈,不一會兒,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也在“愛心捐贈”的桌前排起了長隊。負責接受捐贈的教師向小朋友連聲說“謝謝”,同時,也將印有“感謝你”的小獎狀送到了每名參與活動的幼兒手中。每份愛心都應該得到回饋:小小的“感謝信”對于捐贈行為不僅僅是由衷的感謝,更是一份積極的肯定。僅僅三個早晨,幼兒與家長們送來的物品就碼滿了捐贈臺,贈言寫了十幾頁。統計結果是,共收到圖書]328冊,動畫片影碟9套,鉛筆盒一個。活動結束了,我們在回顧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活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轟轟烈烈的場面,還是熱熱鬧鬧的效果?其實,這些都只是形式——能讓幼兒從活動中真正體會到組織者的初衷,在活動中得到發展與成長,讓家長感悟到活動對幼兒品格形成的深遠影響,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