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寶寶的學習自覺性
不少家長認為四五歲的幼兒做事是不可能有計劃性和自覺性的,因而出現包攬過多的現象。其實只要有意識地加以培養和引導,幼兒也可以像小學生一樣學會自覺地按計劃游戲和學習。而孩子一旦養成了有計劃和自覺做事的習慣,不僅可以使父母管教孩子省心,而且還會逐漸對學習產生興趣,為今后的學校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孩子做事的計劃性和自覺性的培養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開始時,要先把大人的計劃詳細地告訴孩子,要用與孩子商量或征求意見的口氣。
例如,星期天吃早飯時,跟孩子說:“今天我想這樣安排,你看好不好?吃完飯我們去動物園玩,11點從動物園出來去姥姥家,下午兩點從姥姥家出發去博物館看畫展,回家后,你畫一張畫,怎么樣?”
開始的時候,孩子是沒有時間概念和計劃安排的概念,但由于爸爸媽媽一本正經地跟他商量,孩子也就會學著大人的樣子,“不懂裝懂”地點頭表示:“那好吧。”次數多了,孩子就慢慢體會到了時間和活動安排的含義了。
第二步,只說出具體活動內容來,讓孩子自己安排次序。
比如:“今天我們去公園玩三個內容:劃船、坐碰碰車和跳跳床。你來安排玩的次序。”如果是合理的,就照孩子的安排辦;如果不合理,則要給他講清楚為什么。這樣時間長了,就可以使孩子學會怎樣統籌安排活動內容。
第三步,只給大框架,讓孩子自己安排具體活動內容。
比如說:“今天上午我們可以到公園玩兩個小時,你看玩什么,怎么玩?”孩子想玩的內容很多,開始會說出一大堆來。這時要告訴孩子,玩哪一項需花多長時間,算下來,兩個小時只夠玩三項的,讓他從那些都想玩的內容中再選出三項最想玩的來。這樣,就把玩什么內容與時間的概念聯系到一起了。
學會了做計劃,并懂得了按計劃進行活動,稍加引導,孩子就能比較順當地養成做事、游戲、學習的自覺性。只要家長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孩子在一般情況下部會自覺去做。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
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因此,現代高效快速學習方法,首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學習自覺性的培養。如果一個人根本缺乏學習自覺性,那么學習方法再好,也無濟于事。學習的自覺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可以逐漸培養的。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培養:
明確學習目的和責任
無論做什么事,都需要有點責任心。學習也是這樣,一個人要想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就必須有學習責任心。也就是說,要明白你為誰而學?對誰負責?作為學生一定要首先培養自己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真正把學習當做自己一生的基礎來建造。
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
在明確了學習的責任以后,就要進一步落實到行動上,有意識地主動地去學習課本上的和課本以外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主動性,只有真正主動了,才能說明真正明確了學習的責任,也才能真正做到自覺地學習。具體來說,就是要走在老師的前面,課前一定要預習;其次,要注意課外知識的學習,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一旦真正這樣去做了,真正做到主動了,學習也就真正具有自覺性了。
發掘來自學習的樂趣
學習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只有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才能保持長期自覺的學習。學習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簡單重復以往學過的內容。正確的做法是創造性地重復,即同樣的一部分內容,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獲,都有新的體驗,這樣就會保持長期濃厚的興趣,并且興趣越來越大。這種創造性重復,實際上就是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自主研究。只要主動地進行研究,那么平常看來非常枯燥的事,也會妙趣橫生。
適度保持學習的壓力
學習自覺性的培養,還需要適度的外來壓力。特別是小學生,由于年齡關系,許多事情的利害尚不知曉,還不太懂得學習的意義。他們一般更對各種有趣的游戲感興趣,而不愿意在課本知識上多下功夫。這時,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對學生施加適當的壓力,而不能聽憑學生完全自由行事。
首先,老師和家長要通過各種方式,講清楚學習的意義,逐漸培養他們自覺的學習意識;其次,要注意經常關心和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對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表示祝賀;第三,要注意改進教學方法,盡量從正面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第四,當他們表現不佳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
學習自覺性的培養,還應注意成績反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對學習的成果進行總結,看到自己努力學習的成果,并充分享受學習進步的樂趣,從而使學習的自覺性進一步增強。
為了更奸的利用成績反饋來培養學習自覺性,在實際過程中,要注意適當控制學習目標,盡量將復雜龐大的學習任務分解為若干較小較容易的學習任務。否則,如果一開始確定學習目標過大,致使孩子經過很大努力仍然難于完成,就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進而降低學習自覺性。
Tips
如何適當地進行批評
在實踐中,如何適當地進行批評是一個難點。一方面,常常有一些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只知貪玩,不想學習,對這些人放任自流,不進行批評顯然是不對的。但另一方面,過于嚴厲的責罰,又常常引起學生逆反心理,使學生僅存的一點學習興趣也泯滅殆盡。對此究竟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要注意關心孩子,培養親密的父子、母子感情;
其次,要講究批評的藝術,先對孩子的優點進行肯定,然后再就缺點與錯誤進行批評;
第三,要注意批評的深度,不能只是泛泛地指責,而是要具體分析錯誤的表現,錯誤的原因,并指出改正錯誤的方法;
第四,要控制好批評的力度,一方面要使孩子感到錯誤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使他們過分受傷;
第五,要伸手相助,有些孩子限于個人能力,確實無法自己糾正錯誤.這時候作為老師和家長不能只是站在旁邊監督,而要下去幫他一把,助他一臂之力;
第六,要有足夠的耐心,特別是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常常前邊說后邊忘,反反復復,很難一下子變得自覺起來,對此作為老師和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反復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