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24日,美國國防部發布了2011年版《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時間上比此前每年出臺的多數同類文件晚了半年。今年的《報告》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包羅的內容更為廣泛,除高度關注中國軍事力量快速發展外,還涉及中國能源及經濟安全、戰略利益拓展和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二是表述語氣上有相對和緩的策略性變化,同繼續渲染“中國軍事能力發展”威脅、繼續“監視中國軍隊發展”的姿態,極不協調,真實反映出了美國自相矛盾的復雜心態。
以合作姿態掩蓋霸權心態
《報告》開始正視中國 在國際 事務所中的作用,并試圖借助中國的力量來構建一個美國主導的“安全的國際環境”。《報告》開篇即稱,“中國作為一個主要國際角色的崛起,似乎已成為21世紀初戰略背景中的重要事件”,美國歡迎中國“共同維護國際規則和準則,增強地區和全球的安全與和平”。
《報告》在上一版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美中軍事交流與合作,提出“加強中美軍事關系是美國戰略的關鍵部分,目標是影響中國的戰略選擇,推動中國按照國際規則和規范來發展”。為此,《報告》將“美中軍事交往”單列一章,并就“美中接觸與合作中美國的戰略方針”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美中兩國間的軍事互動將是長期、多方面的,其目標是追求和提升美國長期國防優勢,同時減輕短期挑戰壓力”。
可以看出,隨著中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以及美國經濟實力及國際影響出現下滑趨勢,美國已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發展潛力、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利于適時調整對華策略。這也是奧巴馬政府“巧實力”新思維的一種具體體現。但是,很明顯,美國重視與中國開展軍事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企圖讓中國按美國主導的國際規則和準則行事,實現美國所謂的“地區和全球安全與和平”。至于《報告》出臺后美國國防部官員所謂的“美國希望就《報告》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與中國進行討論”之說,同樣具有虛偽性,表面上是要討論問題,其實質則是要“塑造”中國的戰略走向。
繼續渲染“中國軍事能力發展”威脅
《報告》沿襲“中國威脅論”基調,繼續渲染中國軍事能力發展,稱“過去10年中國軍事力量快速增長。許多現代化武器系統已經成熟,還有一些系統在未來幾年將具備作戰能力;中國與西方國家在軍事技術上的差距正在縮小,并在一些能力上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特別強調中國軍力擴張超過了美國預估的水平,
“可能破壞亞太地區穩定”。
在渲染中國軍事能力發展的同時,
《報告》特別關注對美國亞太戰略利益形成挑戰的關鍵能力的增長,其中一些是美國長期占優勢的領域,如航空母艦、隱身戰機等。《報告》聲稱,中國研制的殲-20戰機和導彈,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打擊美軍亞太地區空軍基地、后勤設施和其他陸基設施的能力;中國的攻擊型潛艇、反艦彈道導彈等也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構成一定威脅。到2020年,中國將基本實現軍事現代化,成為地區軍事強國。
《報告》在渲染中國軍事能力增長對美國戰略利益構成威脅的同時,還竭力煽動周邊國家對中國軍力提升繼續提高警惕,惡化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報告》稱,“中國持續投資旨在提高遠程作戰能力的軍事計劃,可以為中國提供一支能在整個亞洲開展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力量”,并特別對中國軍力增長對周邊安全形勢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報告》公布后,《印度斯坦時報》載文稱“中印雙邊高度不信任”,表達了對中國軍力發展的擔憂。文章引用《報告》內容,“中國為震懾印度,將部署的液體燃料CSS 2導彈替換為機動力更強的固體燃料CSS-5導彈;中國以增強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為由,在中印邊境開展道路建設,目的是實施邊境防衛措施”。事實表明,《報告》已對我周邊安全環境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報告》大力渲染中國軍事能力發展,主要出于以下目的:一是為美國高額國防預算尋求政策支持。當前,美國國防增長可能構成的威脅,以拉攏這些國家-共同構筑“圍堵”中國發展的聯盟。妄評中國海洋戰略和海上力量發展
《報告》格外關注中國海洋戰略和海上軍事力量發展,特別新增了“中國不斷演化的海洋戰略”專題,詳細閘述中國海洋戰略的變化、海軍裝備發展及力量投送能力的提升。
《報告》認為,受安全和經濟利益驅動,中國的海洋意識不斷增強,海洋戰略正在從“近海防御”向“遠海防衛”轉變,中國海軍已逐步進入長期舊美國海軍支配的海域;中國海軍裝備發展迅速,“瓦良格”號航母已開始承擔試驗和訓練任務,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具備攻擊骯母能力,攻擊型核潛艇規模繼續擴大:中國海軍力量投送正在向遠洋延伸,已經展示了向第二島鏈外部署現代化水而平臺的能力,許多新型海軍平臺具備天接通信和區域防空能力,遠離本土的作戰能力明顯增強。
奧巴馬政府提出“重返亞洲”戰略后,認為中國將沖出“島鏈”封鎖并全而涉足海洋,因此對中國海軍亞丁灣護航、首艘航母平臺試航等十分敏感。美國務卿曾表示,中國海軍現代化將“脅迫或恫嚇”與美國結盟的國家和地區,弱化它們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系;中國遠洋作戰能力的發展,將危及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長期軍事主導地位;中國海軍力量的提升,將增強中國解決南海海域領土爭端的能力,限制美國在該海域的航行自由,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構成威脅。
顯然,美國夸大中國海上力量發展,是為其謀求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鞏固在該地區的軍事主導地位服務。臆測中國網絡電磁空間能力發展
爭奪網絡電磁空間主導權已成為當前美國軍事能力建設的重點,因此《報告》對中國網絡電磁空間能力的發展給予高度關注,不僅無端猜疑所謂中國對美國的網絡入侵,而且臆想中國網絡電磁空間作戰理論已趨向成熟。《報告》引用中國兩部軍事理論著作——《戰略學》和《戰役學》的相關論述,“信息戰是獲取信息優勢的重要一環,是對抗強敵的有效手段”,并稱在關于中國未來聯合作戰模式的軍事著作中,已將“網電一體戰”確定為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基本形式。
《報告》渲染中國網絡電磁威脅和網絡電磁空間怍戰理論發展,實則是為美國加速發展網絡電磁空間作戰能力尋找借口,以進一步增強美國在該領域的優勢地位。今年以來,美國先后發布《網絡電磁空間國際戰略》和《網絡電磁空間行動戰略》,并加快網絡電磁空間攻防技術研發,開展網絡電磁空間演習,積極推進網絡電磁空間力量建設。但是,與其他作戰領域相比,美國認為,網絡電磁空間是其“軟肋”,最有可能遭到攻擊,并將中國視為其網絡電磁空間領域的主要作戰對手。
歪曲中國對外軍事交流活動宗旨
《報告》以“中國的軍事外交活動”這個新增專題,表達了對中國通過對外軍事交流活動擴大國際影響力的特別關注,從中國的傳統軍事外交、聯合演習、參與國際維和行動、人道主義救援、對外軍售等方面,詳細描述了中國的對外軍事交流情況。
《報告》稱,中國已與l 50個國家建立軍事關系,全面擴大了中國的對外軍事聯系;中國與國外聯合軍事演習的內容不斷拓展,涉及海上訓練、聯合作戰、維和、搜救以及反恐等多個方面,2010年還首次與歐洲國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通過海軍護航、維和、撤僑等行動,演練了遠程兵力投送能力,為中國的全球軍事存在埋下伏筆;通過軍售鞏固對外關系和扶取經濟利益,中國向伊朗和蘇丹等“不穩定國家”的軍售,將有助干中國降低能源進口的成本。《報告》認為,中國軍隊積極開展對外軍事交流,除將加快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外,還有助于加強中國與有關國家的政治聯系、減少這些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擔心,擴大中國在國際尤其是亞洲的影響力。
美國之所以對中國對外軍事交流表示極大關注,一是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大國地位的不斷提升,中美圍繞區域影響力的競爭更為復雜激烈。中國通過對外軍事交流增強國際影響,將可能對美國影響力及海外利益拓展構成挑戰。二是中國在護航、維和、撤僑等海外行動中展示的遠程兵力投送能力,使美國感到不安。三是中國軍隊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軍事交流,提高了部隊的遠程指揮和裝備運用能力,使美國感到了威脅。
十余年來,有關“臺海安全”的內容,一直是《報告》同類文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令次《報告》在仍然認為“臺灣是解放軍的主要戰略方向”的同時,也更加關注我軍職能任務的拓展,并已開始將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放在全球戰略格局大背景下來考量。《報告》的某些策略性變化不掩本質,美國以霸權心態看待中國“和平發展”,防范、遏制、詆毀中國的不良居心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