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讀者多角度了解北極相關各國對北極形勢和軍事存在的看法,本刊從國外權威軍事媒體上選擇了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編譯后轉載。北極問題一直是俄羅斯政治和軍事界非常關注的研究領域,這反映出俄羅斯政府對維護和拓展本國在北極利益的重視,本文編譯自俄羅斯《空天防御》雜志??谴宋牟⒎谴肀究馄溆^點,亦非證實其中內容,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及專業工作者參考。
近幾年來,北極問題被炒得沸沸揚揚,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北極國家紛紛在北極宣示主權,制定各種北極發展規劃,聲稱北極地區是本國未來優先發展的地域之一,甚至為了北極的劃界問題劍拔弩張。
懸而未決的北極劃界問題
北極是一個地理區域,包括三洲(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極北地區、北冰洋的全部及其附屬島嶼,總面積約為2700萬平方公里,幾乎是歐洲面積的3倍。其中,北冰洋的面積約為1485萬平方公里。北極地處偏遠,氣候寒冷,常年冰凍,生存條件極其惡劣,原先—直被認為是一個不毛之地,基本不受關注。但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的冰層開始漸漸融化,北冰洋航線的貨運量與日俱增,其戰略地位和經濟作用日益凸顯。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北極地區蘊藏著大量的油氣資源,占到世界上未開發油氣資源總量的四分之·。如此巨大的資源誘惑,自然引發了北極國家之間的大陸架劃分之爭。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場國家間的疆界劃分之爭,但其實質卻是油氣資源之爭,每個國家劃分疆域的大小決定著油氣資源控制數量的多少,疆域越大油氣資源數量就越多,這個道理誰都懂。因此,每個北極國家都在尋找利于本國的大陸架延伸證據,力圖將更多的北極水域劃分到自己的名下這場北級爭奪戰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俄羅斯勘探人員已在北極大陸架地區發現20多個大型油氣田,其中的10個油氣田被認為很有開采前途。據俄羅斯自然資源部的數據統計,在620萬平方公里的俄屬北極大陸架水域內,蘊藏著155億噸石油和845億立方米天然氣。其中,僅什托克曼天然氣田的儲量就達到了37億立方米天然氣和310億噸凝析氣。此外,北極大陸架地區的海洋生物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經濟前景非常廣闊。
如果全球變暖將是不可逆轉的現實,那北極地區的冰層覆蓋面積將會大為減少。據美日兩國的調查資料宣稱,北極地區的冰層融化速度越來越快,預計數十年后,通往北極地區的道路將變成坦途,北冰洋也將成為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航線之一。
各北極國家雖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北極發展計劃,但仍然面臨著兩大障礙:一是懸而未決的北極劃界問題;二是缺乏在嚴酷自然條件下開展工作和科學考察的科學技術。
現今,俄羅斯正在努力證明自身在北極地區的應有權利。20世紀20年代,蘇聯、挪威、丹麥、美國和加拿大簽署條約,規定整個北極地區的水域及島嶼按照陸地疆界劃分為5個部分。蘇聯由于橫跨歐亞兩洲,自然劃分到了最大的一份,包括楚科奇、北極、科拉半島在內的北極區域都被標記在了蘇聯的國家地圖之上。
1982年,蘇聯簽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有多項內容,其中有三項十分重要:第一,北極地區的劃分應以北冰洋海底為依據;第二,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可以在本國陸地邊界或島嶼邊界的基礎上向外延伸200海里(370公里),專屬經濟區內的海洋資源統歸該國所有;第三,如果一國大陸架的延伸范圍超出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則超出的海洋區域也歸該國所有。
根據公約的劃分標準,蘇聯的北極水域有不少地區與鄰國存有爭議。為此,蘇聯政府開始了對北極大陸架的勘探和測量工作。蘇聯解體后,新成立的俄羅斯由于種種原因,于1997年才重新加入該公約。
雖然近年來俄羅斯政府高層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東方和西方,但他們從來沒有忘記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2007年,俄羅斯政府向北極先后派出了兩支科考隊,目的就是為了搜集相關數據,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位于俄羅斯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之外)是俄羅斯領土大陸架的自然延伸,以便向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提出領土申請。據資料顯示,羅蒙諾索夫海嶺地區蘊藏著40-90億噸油氣資源。在第二次北極科考過程中,科考隊員還在北極海底插上了俄羅斯國旗以宣示國家主權。俄羅斯的這個舉動遭到了其他北極國家(特別是美國和加拿大)的強烈反對,使北極爭奪戰變得越來越火藥味十足。
越來越濃的北極軍事氣氛
俄羅斯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破冰船艦隊(僅核動力破冰船就有7艘,分別是:“亞馬爾”號,“俄羅斯”號,“北極”號,“泰梅爾”號,“瓦伊加奇”號,“蘇聯”號,“勝利50周年”號),但其老化現象十分嚴重。除了“勝利50周年”號是2007年剛服役的外,其他破冰船都是蘇聯時期建造的,早已超出服役年限。再加上國家資金撥款不足,新型破冰船的建造工作也是一拖再拖。預計到2015年之前,俄羅斯北方海路航線的通行能力都將受到極大的制約。
從2009年起,俄羅斯政府決心改變這一窘境,撥出巨額資金用于北極航線的開發。根據計劃安排,摩爾曼斯克造船廠正在對“北方海路”號核動力集裝箱船實施改裝,變成一艘石油鉆探船,并于近期奔赴北極開展工作。在開發極地大陸架資源方面,雖然俄羅斯的經驗沒有挪威豐富,但俄羅斯人擁有強烈的鉆研和探索精神。目前,俄天然氣公司和俄石油公司正在攜手開發伯朝拉水域的“普里拉茲羅姆”油氣田。
其他的北極國家也是不甘落后,紛紛加入到北極資源的開發和爭奪之中。美國計劃撥出87億美元,用于對海岸警衛隊所屬破冰船的維修和現代化升級改造。加拿大也是投入巨資,加緊打造海岸巡邏艦隊,并準備在破冰船上安裝艦炮。從目前來看,不管是美國還是加拿大,其巡邏艦隊都無法與俄羅斯的北方艦隊相抗衡,因為兩國的北極艦隊根本不具備在厚冰條i%qr作戰的能力。至于挪威和丹麥,限于本國的軍事力量,無法與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三國在北極問題上對抗和較量。因此,如果在北極爆發戰爭的話,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就一定是戰爭的主角。三國爭的不僅是極地的自然資源,還有北方航線的控制權。
為了控制與他國有爭議的北極水域,加拿大政府做出決定:除了打造海岸巡邏艦隊之外,還準備在北極地區建設兩個軍事基地,以加強本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
2009年1月中旬,美國出臺了新的北極安全戰略,并決定向北極地區派遣科考破冰船。其任務是:獲取楚科奇海嶺地區
(位于美國阿拉斯加和俄羅斯楚科奇島之間)的水文和地質資料,證明它是美國領土大陸架的一部分,為美國擁有該地區的主權提供事實依據。
由于美國至今還沒有批準Ⅸ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以它對北極地區的劃界要求得不到聯合國的支持。不過,美國國防部、國土安全部、內務部等重要部門已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此外,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已批準了該公約。預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很快就會被美國政府和國會所批準。加入公約后,美國將有權分到大片的北極水域,其面積至少有兩個加利福尼亞州那么大。
早在5年前,美國就派出一個工作組對北極地區的海域進行了勘測和測量。工作組的成員既包括學者和專家,也有海軍和海岸警衛隊的軍事代表。后來,美國政府根據工作組的勘測結果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一份正式照會,反對將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耶夫海嶺劃入到俄羅斯的大陸架,理由是兩地的地質構造并沒有大陸特征,而是帶有火山的特征。
現任奧巴馬政府十分重視北極問題,提出要“加強美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保衛美國在北極地區的國家利益”,“美國將與其他國家一道,共同捍衛北極利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北極劃界問題上,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等國結成同盟的可能性極大,它們要攜手從俄羅斯手中奪取更多的北極水域。
在北極大陸架劃界問題上,西方國--家是偏袒挪威、丹麥、美國和加拿大;b\"的。原因很簡單,它們不想讓俄羅斯分到更多的油氣資源,不想加強俄羅斯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地位,不想讓俄羅斯操縱國際能源銷售和供應體系。
此外,北極地區的開發還會導致全球地緣政治版圖的變化。以格陵蘭島為例。格陵蘭島原為獨立國家,后因財政危機不得已變為丹麥的一個高度自治行政區,每年丹麥政府為其提供32億克朗(約合4.3億歐元或5.5億美元)的財政支持,占到格陵蘭財政預算的40%。如果格陵蘭周圍水域的油氣資源得到大規模開采,其外銷油氣資源的年收入將達到65億克朗,那么格陵蘭就可以不再接受丹麥政府的經濟援助,重新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據數據顯示,格陵蘭的石油儲藏量至少有1100億噸。目前,世界上一些大型的石油公司已經開始搜集格陵蘭水域的各種情報資料,為下一步的勘探和開采做好準備。
美國政府正在密切關注格陵蘭自治政府的走向,擔心其中止與美國達成的協議,不再允許美國駐軍于島上。隨著北極問題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對美國而言,在格陵蘭駐扎一支美國軍隊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美國北極研究委員會主席米德·特列德維里于2009年3月25日在題為《氣候變化與北極一一美國國家安全的新挑戰》的報告中公開宣稱,“格陵蘭的政治獨立傾向性越來越強,其經濟也將以油氣資源開采和加工為主。在這一問題上,美國絕不能置身事外,必須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失,必要時不惜動用武力。”
目前,俄羅斯在北極水域劃分問題上占有相當大的優勢,但也不可沾沾自喜、盲目樂觀。須知,最后的勝利是取決于多種因素的,比如:政治博弈、軍事較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等等??傊绻砹_斯能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耶夫海嶺是西伯利亞大陸架的延伸,那俄羅斯就將額外得到120萬平方公里的北極水域和儲藏量巨大的油氣資源。
當然,北極劃界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間糾纏著各種矛盾,牽扯著多方利益,其斗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不言而喻。當和平手段無法取得預想效果時,戰爭就成了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據此,我們不難想象,未來北極戰爭爆發的機率很高,而戰爭一時爆發,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必是戰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