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7月19日,臺灣“國防部”在其網站上公布了第11版《“國防”報告書》(以下簡稱《報告書》),這也是馬英九任內第二次發布此類文件。為起草《報告書》,臺軍組織相關參謀機構、業務機關與“國防”大學的專業人員,成立了專門的編寫小組,并聘請32位民間專家、學者擔任咨詢委員,協助對各篇章的結構與內容進行構思、撰寫、協調及統籌。編寫期間,“國防部”除預先聯合審查外,還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及“立法院”“國防”委員建言獻策,以確保《報告書》符合其要求。
新版《報告書》以“國防新紀元”為主線,對大陸近年在臺海的軍事部署、裝備建設等進行了詳細分析,系統闡述了臺軍所面對戰略環境的演變,并提出通過推動組織制度、兵力結構、計劃流程、人才培育、資源分配及戰力整建等各方面的革新,推進全面轉型,堅持所謂“預防戰爭’、“備戰而不求戰”的建軍理念,實現構建“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國防”力量的目標。
核心仍是所謂大陸對臺軍事威脅
《報告書》認為,全球安全形勢日益復雜,國家主權、領土、種族與宗教等紛爭引發的傳統安全問題,與國際恐怖主義、經濟、能源、重大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綜合性安全概念受到關注。《報告書》分析了當前全球安全局勢,并突出關注了日本地震和海嘯災害、朝鮮半島緊張局勢、中東及北非政治動蕩等全球性和區域性安全問題。
與以往發布的《報告書》類似,新版《報告書》關注的核心仍是所謂大陸對臺軍事威脅?!秷蟾鏁贩Q,2010年大陸突出強調臺灣是其核心利益,且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顯示兩岸軍事沖突危機仍然存在。《報告書》系統分析了大陸軍事戰略、國防開支、武器裝備研發、軍事能力現狀與發展等情況,認為當前大陸已具備“監偵手段立體多元、對臺打擊火力多樣、對臺威懾選項多元”的軍事能力,并正在重點研發部署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推動海、空軍事現代化,提升信息化作戰能力及聯合作戰能力,研究“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戰法等。2020年前大陸新一代隱身戰斗機、航母可能完成研發并部署,這不僅將對臺灣構成嚴重威脅,還將改變亞太地區軍力平衡,并可能引發新的軍備競賽。
面對全球戰略環境的變化,《報告書》提出了多種應對策略。一是積極參與安全合作。持續擴展交流對象及機制與渠道,與區域國家建立安全合作關系,避免軍事沖突發生。二是進行相應戰略調整。對有限預算進行靈活運用,以“創新與不對稱”的思想推動建軍備戰,以發揮
“以小搏大”的效果,使大陸不敢輕啟戰爭。三是妥善處理周邊主權爭議。在“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原則下,務實增進區域內的良性互動,維護領土主權。四是增強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采取“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的做法,以應對重大天災等非傳統安全威脅。
推動“精粹案”實施
《報告書》提出要依據戰爭形態、軍事戰略、作戰需求、國防資源等,推動“精粹案”規劃的實施,精簡組織機構,將國防資源集中運用于主戰部隊,構建一支“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的“國防”力量。
推動兵役制度由“募征并行制”向“募兵制”轉型
《報告書》稱,兩岸軍事力量懸殊,臺灣無法與大陸進行數量競爭,但要使大陸覺得臺海戰爭難以取勝,最佳方式就是強化軍隊素質,使大陸不敢輕易發動戰爭。因此臺軍正積極推動兵役制度由“募征并行制”向“募兵制”轉型,以招募素質高、服役期長的優秀人才進入軍隊,以期建立一支可立即投入作戰的專業勁旅,取代由義務兵員組成的傳統部隊。根據Ⅸ報告書》設想,臺軍將逐年增加志愿役總人數,到2014年底實現全志愿役常備部隊目標,同時臺軍總兵力將由27.5萬人調整為21.5萬人。
堅持“精簡高層、充實基層”的原則,調整組織機構
自2010年起,臺軍為使“國防”資源產生最大效益,積極進行組織機構調整,在滿足作戰需求與經濟可承受兩者間尋求平衡?!秷蟾鏁贩Q,臺軍將采取“精簡高層、充實基層”的原則,維持現有的聯兵旅、艦隊及聯隊的編組架構,優先精簡行政、后勤人員,調整高層機關組織。一是“國防部”,根據業務與功能相近單位予以整合的原則,將原來6司6室調整為現在的4司7室,調整后分別是:戰略規劃司、資源規劃司、法律事務司、整合評估司、全民防衛動員室、政務辦公室、國防采購室、總督察長室、人事室、主計室、政風室。二是“參謀本部”,裁撤軍務辦公室,由原7個參謀單位整合為6個。三是作戰部隊,基于提升指揮速度,強化三軍聯合作戰效能的考慮,將現行陸軍、海軍、空軍、聯勤、后備、憲兵6個司令部,整合為陸、海、空軍3個司令部。
建立精準、快反、機動、高效的嚇阻戰力
《報告書》稱,臺軍將根據《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確定的規劃,在有限的“國防”資源條件下,堅持“先求有、再求好、再求更好”的原則研發武器系統,并遵循“一種裝備、三軍通用、多種效能”的思路,結合島內整體實力,繼續研制新式武器裝備,全面發展信息與電子戰、導彈防御體系、聯合制空、聯合制海和聯合地面防衛作戰能力,重點研發“創新、不對稱”裝備,以建立精準、快反、機動、高效的嚇阻戰力。
聯合防空和制空裝備
籌購F—16C/D型戰斗機、提升“經國”號戰斗機性能,使其具備遠程、超視距作戰、先進電子戰、空對地打擊、反艦導彈發射等能力;采購“愛國者一3”導彈系統、籌建遠程預警雷達及提升“愛國者_2”導彈系統性能,使其具備中層反導、低空防御及機動防空等能力。聯合制海裝備
繼續籌購柴電潛艇、P-3C遠程固定翼反潛機、新一代導彈快艇及獵雷艦,并首次提出二代二級艦發展計劃,以提升三維空間聯合制海能力,強化反封鎖及聯合截擊能力;另籌建油料彈藥補給艦,維持水面行動支隊持續作戰能力,使臺制海兵力具備反潛、防空、區域海洋監控能力。
“國土”防衛裝備
繼續生產制造新型多管火箭、戰術輪式車輛、裝甲步兵戰斗車及無人飛行器等裝備,以提升地面部隊偵察及機動打擊能力;籌購新型攻擊直升機及新型通用直升機,強化立體作戰能力。同時為應對救災任務,將采購多功能工兵車、核生化防護裝備、衛勤裝備、移動式吊車等裝備。
信息戰、電子戰裝備
提升預警機性能,實施各型無線電通信機換裝,加強信息戰裝備建設,強化重要指揮陣地電子防護能力,使其具備全面自動化、整體化的“指、管、通、資、情、監、偵”(C41$R)系統及網絡防護與反制管理系統能力。
強化“國防”自主能力
《報告書》稱,臺軍應瞄準未來作戰需求,以“提升‘國防’科技能力,建立自主‘國防’工業,拓展軍民通用科技”為總目標,評估現有的“國防”科技和工業能力,引進技術、整合資源,強化“國防”自主能力。
加強軍民通用技術的合作與研發
《報告書》稱,“國防”建設須與民生經濟建立良性循環,才能使“國防”科技發展與民間技術開發相輔相成,并提出要整合評估臺灣“國防”科技研發力量,規劃近、中、遠期“國防”科技發展藍圖,并拓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推動“中山科學研究院”轉型,加強軍民通用技術研發,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防”科技團隊。2010年臺軍委托島內科研機構進行的武器及關鍵技術開發研究包括“先進資訊電子科技”等84項,共1.16億元新臺幣;2011年已審查通過“感測器影像模擬系統開發”等77項,經費預估1.15億元新臺幣,除規劃“高頻微波技術”等7大領域外,另將“節能減碳”納入臺軍重點研究計劃。
整合島內軍事科技和工業力量
《報告書》提出要通過臺?‘經濟部’‘國防部’工業合作政策指導會”及
“工業合作推動小組會”組織運作,整合
“國防”及產業工業合作需求,重點建立武器裝備整體后勤維保能力。目前推動的重大工業合作計劃包括‘P-3C反潛耖廠級后勤維持規劃’、“‘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后勤維保技轉”等項目。同時《報告書》還規劃將武器裝備研發、生產及維修逐步轉由民間承接,擴大技術轉移,發展軍民通用科技,以達到“國防”自主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
加強救災裝備建設和演練
新版《報告書》明確將災害防救列為臺軍中心任務之一,并首次將災害防救獨立成章,詳細闡述臺軍在災害防救上的準備以及近兩年執行的主要任務,并展望未來如何提升相關能力,以確保臺灣島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加快發展救災裝備
《報告書》稱,為使臺軍能應對“傳統及非傳統安全威脅”及“平時天然或人為的復合式災害”,未來武器裝備規劃將考慮兼具戰備及救災所需,以增強未來防、救災工作效能。2010年臺軍已將陸軍多功能工兵車、核生化防護與應急救援裝備建設、海軍特種作戰用橡皮艇等4個項目提前納入優先執行項目,并依據歷次災害救援及日本核事故經驗,全面檢討相關復合式災害救援所需的裝備與器械。在2011年軍事投資項目中,臺軍還將完成救護直升機、新型通用直升機、核生化通用裝備、衛勤裝備整備及多功能工兵車等多個項目,總預算約113億元新臺幣。上述裝備獲得后,可納入臺灣整體災害防救體系,執行未來救災任務。
強化災害防救訓練和演習
自2010年起,臺軍已將災害防救課程納入軍事院校基礎、進修及深造教育中,以強化部隊災害防救訓練與團隊觀念,并配合“內政部”南投竹山訓練中心現有能力,從2010年2月起,每月挑選志愿役軍、士官參訓“大型災難臺軍種子綜合訓練班”,并選派中、上校級軍官參加“災害防救管理講習班”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舉辦的核事故決策學習班;另結合紅十字總會專業救援隊派員送訓,將各類型災害、核事故應變能力,納入專業部隊學校教育及部隊訓練、考試等,以提升臺灣整體災害防救團隊觀念及能力。同時利用“漢光”等13項聯合作戰演習時機,穿插開展各類災害防救任務演練,在每年3~6月間,配合各災害防救主管機關,開展“全國”性救災演練。
總體上看,新版《報告書》基本延續了馬英九當局2009年發布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和《“國防”報告書》所提出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軍事戰略等核心內容,但在兵力結構、組織機構、武器裝備發展、災害救援等方面又進行了一些調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