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很多企業家喜歡把這個字掛在嘴邊。
如果你看他們平時的樣子,確實好像沒閑著:整天加班加點,一刻都閑不下來。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工作狂”。然而,冷靜下來想想,這種“忙”有價值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把你做的事情整理一下,看看哪些是有績效的,哪些是沒有績效的。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結果可能比較悲觀:他們所謂的忙碌,大多數是不產生價值的。造成這種局面一般有兩個原因:做的事情本身沒有價值,或者做事情的效率太低。
先來說說時間管理。要有效地管理時間,首先要有戰略觀念——哪些事情是要你親自做的?哪些事情是你可以授權做的?沒有清晰的戰略選擇,什么事情都親力親為,大包大攬,很容易陷入到“有效率沒效果”的誤區:忙得四腳朝天,卻沒有什么績效;其次,要有“要事第一”的觀念。任何事情,都可以分為四大類:重要而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一個人的時間,應該重點放在前兩個事情上面,對第三個事情采取充分授權的策略,而對第四個事情,則采取忽略甚至可以說“不”。
我們經常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上司忙忙碌碌,下屬無所事事。用《別讓猴子跳回背上》的作者安肯三世的話來說,由于不能充分授權,上司背負了許多本屬于下屬的“猴子”,成了下屬的下屬。要擺脫這種被動的局面,上司必須充分授權,激發下屬的積極性。
對于重要的事情,妥善管理也是有章法的。工作效能專家戴維?艾倫發明了一種新的效能管理方法——GTD,其主要原則是:用記錄的方式將頭腦中的各種任務擺出來,并且安排好下一步行動,從而做到心無掛念,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之后再來做下一件事。這個方法的原理是:大腦的主要功能是思考,而不是記事。如果一件事情沒寫下來,它就會一直縈繞在人們的心頭,既耗費精力,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所以,把所有想法從腦子里全部倒出來,列出一份清單,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當大腦清空后,接下來需要把大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然后集中精力逐項落實。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在創造人們做事的動機:我看到我想要的結果,我相信我能做到,也知道怎么做。GTD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事情安排好,這樣,所有事情你就只需要考慮一遍。
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實這一辦法很簡單:每天早晨上班的第一件事,把當天要處理的事情都列在本子上,然后按照自己的工作習慣,處理完一件就劃掉一件。你很快會發現,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對工作的滿意度也大大提高了。
不過,僅是管理時間是不夠的,時間背后是能量,能量管理比時間管理更重要。同樣長的工作時間,由于能量水平高低的差異,導致工作效率差異很大。每個人的精力和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我們都需要一套系統,幫助自己明智地安排工作任務,使能量能充分發揮。
效能專家托尼?施瓦茨認為,人的能量包括四個基本層面——身體、情緒、思維、精神。通過有意識地按照嚴格的時間表進行日常活動,并盡快使它們轉變為無意識的、自覺的行為,人們可以定時補充能量,也才會鼓足干勁,為每天的工作投入更多。
首先,是關注人的體能。營養不良、缺少運動、睡眠不足和休息不夠,會降低人的基礎能量水平,削弱他們的情緒控制力和專注力,導致低效率。通過規律飲食,按時作息,加強鍛煉,可以大大增加一個人的身體能量,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要善于管理人的情緒。實踐表明,當自己情緒愉快的時候,往往就是績效最高的時候。為做到這一點,除了注意工間休息,還應養成三個簡單而有效的習慣——深呼吸放松自己,向他人表達贊賞,換一種積極的方式來講述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件。
再次,必須集中思想。面對一大堆任務,很多人會習慣性地同時處理多種任務,但很快會疲憊不堪。其實,最好的方式是每次專注做一件事情,比如說只在固定時段接發電子郵件,開會時不接聽電話,等等。集中注意力,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量。
最后,當工作能給到意義感和目標感時,人們的精神能量就會發揮作用。為此,人們需要制定三個習慣:做最擅長和最喜歡的工作;有意識地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領域——工作、家庭、健康和朋友一分配時間和精力;在日常行為中奉行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管理能量的一個要訣是:在一段時間的高度專注之后,要適當休息,做到能量的平衡。在托尼?施瓦茨看來,工作應當是一段一段的“短跑”,而不是馬拉松似的“長跑”,在緊張工作90分鐘后稍事休息,就能恢復能量,從而保持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