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了生死。這一篇,我們來談談內心的情緒。
最近,有弟子問我對《心經》的理解。我對他說,《心經》是修行的經典,而不是閱讀的經典;它是實踐的經典,而不是理解的經典。我認為,佛教所有的經典,都是為我們的實踐、修行、改變服務的。
我對《心經》最大的體會,就是對它的般若空性的理解。解釋一下,我們的人生,會碰到各種問題,有時會把自己逼到某一個角落,實際上,這是因為我們的心胸沒打開——我們的觀念,思維里,有一道固執、偏見和欲望圍成的籬笆。般若空性,就是要求我們不斷打開內心的籬笆——完全放松地去遨游無邊的宇宙空間,徹底實現人生的從容與自在。其實,只有打破所有的框框與限制,你的人生才可能無盡地展現出來。
打開心胸,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前一天所有人都來贊美、推崇你,而后一天所有人都來罵你是狗屎的時候,你還能不能保持一顆超然的心?當我們的心有糾結的時候,能不能自我面對?很難,確實很難。但是,有《心經》在,你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剛才那位弟子,是位大型國企的高層領導,工作壓力很大,平日里焦躁易怒,情緒難以控制。不過,最近他的情緒有了很大的改善,問及此,他給我講起了與《心經》的一段故事:他最初讀心經,越讀心情越見煩亂,那讀起來頗有些佶屈聱牙的文字,似乎怎么也不能安定他的心神。后來有人說,要試著去了解其中的意思,讀起來就不會那么痛苦了,他就試著去了解,去通曉,然后發現,他有些明白其中的意思了,但是,他依然只是當一本書讀。再后來,有個明友,央求他抄寫心經。在一筆一劃中,在細細研磨里,他好像忽然明白了《心經》。“試著拋開自己,拋開世界,進入萬物盡有,又萬事盡空——在一種半冥想的境界里,我得到了心靈的大自在。”他充滿喜悅地告訴我。
《心經》上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說的是:改變,從心開始,才能夠獲得解脫。我們都希望得到內心的安寧與祥和,但是想過沒有,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能替我們達成這個目的,得到內在祥和的唯一方法,就是讓自己更接近自己的心靈。要知道,幸福快樂是一種選擇,情緒平衡是一種能力。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有些埋藏在潛意識深處,很難被發覺,就連我都不例外。但值得吹慰的是,我愿意以坦誠和勇敢的心去面對這些黑暗,因為我知道,人生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你的情緒好壞其實是自己選擇的,每一刻,都是一個選擇。正是你的選擇,創造了你所在的世界。過去也好,未來也好,其關鍵無不在乎當下這一刻的選擇。過去不過是你前一刻選擇帶來的結果,而未來怎樣展開,則取決于你這一刻的選擇。當你抱怨生活不美好、交通不順暢、朋友不忠誠、愛人不貼心、老板不人性——你很不快樂的時候,你忘了,不管外面的世界發生什么,你的世界是圍繞著你的意識而展開的,在快樂與不快樂之間,你是完全可以選擇快樂的。
不管你失業了、失戀了還是失什么了,你可以選擇記恨、報復、謾罵看似防害你的別人,但是別忘了,你也可以選擇原諒、寬恕和仁愛;你可以選擇背著你沉重的過去走遍天涯海角,也可以選擇丟下那些包袱,輕盈自由地生活。如果此刻你還沉浸在悲傷的往事里,一遍遍向網絡、朋友、家人訴說曾經的不幸與悲慘時,你忘了,在緬懷過去與活在當下之間,你完全可以選擇活在當下。
在跳進“我是受害者,別人是施暴者”的情緒怪圈里自怨自哀,和“我愿意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此事不關風與月”,警醒地覺察到情緒在體內的自然升起與消融之間,你也完全可以選擇后者。簡單點說,“在做情緒的奴隸,被它征服”與“覺察到情緒,與它為友”之間,你可以選擇后者。
我在給一些弟子開釋的時候,常聽見弟子說,他知道這樣是對的,但是做不到,放不下。我很了解這種心情,這如同一人溺水,別人站在岸邊說:快游到我這邊來。溺水者也知道應該往岸邊游,但是他做不到。其實,一個人只有在自己真心想改變的時候才會改變,否則外力無論如何施壓都沒有用。而周圍人可以提意見,但只能點到即止——改變內心是艱難的過程,控制情緒也需要時間、力量和勇氣。即使最后他還是沒有改變,那也是他自己的決定。
其實,任何情緒,在有了壓力之后,都會變得不那么愉快。在情緒波動的時候,難以說清這種既迷惘又清醒的狀態,是已知,還是未知?“揭諦,揭諦,波羅揭訊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是的,我們知道,應該去彼岸,但是彼岸到底在哪里呢?而且,你究竟對自己有多少了解?
就如《心經》本身,僅260字的經文,卻如浩淼大海,蘊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宇宙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