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貸款增加量比較大,預計12月份還會比較大。”在出席“2012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時,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如此表示。
農總行信貸部門一位人士則對記者表示,目前他們得到的“指令”是:盡量投放。
湖南農行某支行客戶經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上報的貸款項目都能及時獲批,而在11月以前,總是被告知“沒規模”。他的感覺是,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就是一個明顯的轉折時點。
往年銀行信貸投放“頭重腳輕”的格局,今年可能生變。
窗口指導有變
四大國有銀行信貸投放力度在加大。
10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5868億元,其中僅10月30日和31日兩天,四大行就一舉投放900億巨量貸款。11月份,同樣的一幕再次發生,前28天四大行新增貸款一直徘徊在1000億~1400億之間,當市場普遍預期新增貸款將出現環比下降時,四大行卻在最后兩天發力,新增貸款700億左右。
對于四大行突然發力的原因,盡管《投資者報》記者在央行、銀監會相關部門未能得到證實,但從央行官員的公開表態來看,決策層對當前銀行放貸似存默許、鼓勵之意。
央行副行長胡曉煉11月中旬在山東、吉林兩省調研時指出,當前貨幣信貸工作要在保持總量基本穩定、合理適度的基礎上著力優化結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的小微企業、“三農”等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滿足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資金需要,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新增信貸6.28萬億元,不及去年同期的6.88萬億元,更不及2009年同期的8.9萬億元。
在央行2011年工作會議上,央行未明確提出全年信貸增長目標,而只是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但由于目前信貸投放節奏低于全年的信貸投放預期,分析人士稱,大銀行月底信貸投放規模超出預期,不排除有關部門通過“窗口指導”進行調控。
業界人士對記者表示,自2008年10月份取消信貸規模硬管控后,央行在2009、2011年度的工作會議上并未明確當年新增信貸規模。但實際上,金融機構,包括農信社確實存在貸款限額控制的問題,只不過如今演變成為口頭傳達的形式,即銀行界耳熟能詳的窗口指導。
銀行放貸有“彈藥”
今年銀行機構的存款形勢并不樂觀,在7月、10月,均出現了月度存款余額下滑。央行10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53.50萬億元,同比增長15.8%;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79.21萬億元,同比增長13.6%。
如此情況下,銀行的存貸比急遽攀升,部分銀行甚至逼近或超越75%的監管紅線。當此之際,決策層出手了。央行決定,從2011年12月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舉一下向銀行體系注入了接近4000億元的資金。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另一項不為外界所知的舉措,那就是增加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在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操作規模。10月25日,財政部國庫司發函央行國庫局,將以往財政存款每月向商業銀行招投標的資金規模增加到600億元。
據悉,今年11月,國庫定存一月之內罕見地進行兩次招標。央行通過國庫現金定存向商業銀行投入資金1200億元。記者粗略統計,自2006年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業務面世以來,一月之內兩次招標這還是第一次。
李楊表示,財政的錢存在中央銀行,宏觀效果是緊縮的;從中央銀行拿出來轉移到商業銀行,效果是擴張的。
銀行人士表示,11月,財政存款大量進入銀行體系,使得具備該項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特別是四大銀行存款負增長的局面有所好轉,這為銀行放貸款提供了“彈藥”。
12月信貸可能更上層樓
央行、財政部,以及銀監會,紛紛為銀行放貸大開綠燈,甚至不惜資金支持,顯然是有意讓12月的信貸更上層樓。
201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預期目標為增長16%左右。但截至10月末,M2同比增速僅為12.9%。差了不止3個百分點。
記者梳理M2歷史數據發現,2006年至2007年M2實際值和目標值不超過1個百分點,2008年上半年也大致保持在1個百分點以內, 2009和2010年貨幣政策適度寬松,M2實際值則是遠大于目標值。實際遠低于目標的情況,今年還是頭一遭。
長期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的變動主要由外匯占款增量和新增貸款組成。但今年來外匯占款明顯降速,10月外匯占款余額甚至出現自2007年12月以來的首次環比負增長。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稱,考慮到貿易順差繼續下降,房地產市場冷卻,以及歐元區經濟前景的惡化,預計未來外匯占款增量即便由負轉正,也將在低位徘徊。
至于社會融資總量,今年情況也不容樂觀。今年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為9.80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26萬億元。而今年的預期目標是,與2010年社會融資總量14.27萬億元持平。
統計顯示,從2002年到2010年,我國社會融資總量由2萬億元擴大到14.27萬億元,年均增長27.8%。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外匯占款減少,社會融資總量萎縮,這一切都將新增信貸“補缺”。12月新增信貸或將超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