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碑店民俗文化街道上,透著陣陣古味。
比鄰古典家具一條街,盤踞著以黃花梨、紫檀等原木為主的博物館。今年6月,這里入住了一位新客人——中國鼻煙壺紫砂壺博物館。
館內一層中央,最醒目的區塊留給了新加坡藏家、子壺齋主人楊江河。他所藏王習三、劉守本、董雪等內畫名家鼻煙壺匯聚于此;二層鼻煙壺展區,臺灣藏家柯佐融及其友人的鼻煙壺家當拉起了集結號,清中期及近代名家內畫鼻煙壺芳華再現。
柯佐融是這里的主人之一,除常務館長的身份之外,還身兼臺灣中國鼻煙壺協會的創會長,亞洲中國鼻煙壺聯合會榮譽主席。
和鼻煙壺的故事,他能從20年前開始講起。
結緣王習三
1986年,柯佐融開始接觸鼻煙壺;1990年,他認識了馬未都;1992年出了一本《中國鼻煙壺珍賞》,因鼻煙壺涉及眾多領域,他請耿寶昌寫瓷器,楊伯達寫玉器,王世襄寫雜項,王習三寫內畫,馬未都,溫桂華寫序文。
那本書開啟了鼻煙壺鑒賞的門。“為了寫這本書,我看了2000多件鼻煙壺,”柯說,“寫完了,我也快成專家了。”
能請動翼派內畫大師王習三為此書撰寫內畫部分,只能用“緣”字形容。
1990年,柯在香港正逢國際鼻煙壺聯合會舉辦慈善拍賣,王習三是該聯合會榮譽會員。拍賣大廳內幾乎全是外國人,出于好奇,柯相中了王習三用毛筆寫的“緣”,從100美元起叫,盡管競標者多為老外,柯還是以1800美元拍下了。
就這樣,他認識了王習三。柯說,這就是“緣分”。
之后,柯在臺灣牽頭成立了臺灣中國鼻煙壺協會,他是創會長。
協會的成立,催生了鼻煙壺在臺灣的熱度。柯說:“好些臺灣藏家受此影響開始收藏鼻煙壺。”
與新加坡喜好內畫鼻煙壺,香港內畫和清代鼻煙壺均有的局勢不同的是,臺灣對內畫鼻煙壺不太感冒,更傾向于老鼻煙壺。“這大概和文化有一定的關系,臺灣保有傳統思想的根基,新加坡文化多元,更喜內畫,而香港兩極都有。”柯解釋道,“不少內畫大師常去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辦展覽。”
買賣考眼力
柯是臺灣人,出了那本《中國鼻煙壺珍賞》之后,他一腳踏進了鼻煙壺圈,“這個行業很有意思,前腳踏進來之后,后腳趕緊跟了進來。”
他喜歡小東西,“鼻煙壺小巧,容易攜帶,無論到哪里辦展覽,一個手提箱裝上百來只沒有問題。”柯選鼻煙壺,首挑造型,其次才是材質和雕工。
逐漸地,他練出了眼力。
1995年,柯在臺灣以2000元新臺幣購得一塊發晶料,經王刻畫,內繪水草蝌蚪圖。并于王訪臺期間以50萬元新臺幣出售。2000元新臺幣變為50萬元新臺幣的故事,至今仍是王茶余飯后的談資。
柯則說,“這才是藝術,這才是用鼻子聞到的財富。”
嗅到財富之余,鼻煙壺的市場容量不斷擴大。
1996年,國際中國鼻煙壺協會在北京召開年會,開啟了大陸收藏。中國嘉德和北京翰海捧出的鼻煙壺專場,給各家拍賣公司開了一場吹風會。
2005年,紐約佳士得《小有洞天——JJ鼻煙壺珍藏》,創中國鼻煙壺拍賣新高;2008年,該專場再現,單場成交率94.3%,成交總額達257.35萬美元。
2009年,柯與北京翰海聯合推出《虛中有容——當代內畫藝術專場》,王作品壓軸而上,《百蝶圖》以45.5萬元易主,創下當代中國內畫藝術作品新紀錄。
今年香港邦瀚斯秋拍,柯佐融1997年以140萬元所購瓷胎畫琺瑯葫蘆形鼻煙壺(乾隆年制),838萬元落槌。
“買賣之間考驗的就是眼力。”柯指著香港邦瀚斯秋拍鼻煙壺專場的圖錄,頗有信心地說。
鼻煙壺的春天
柯以藏老鼻煙壺為主,結識王習三之后,他認識了內畫,并逐漸收藏了王習三、劉守本等內畫大師之壺。
而在柯與王結識前,王所繪內畫鼻煙壺已經飄揚過海。
1981年,王受邀參加在火奴魯魯舉行的第13屆國際中國鼻煙壺學會年會,在懷基基卡拉卡瓦大道的友誼商店,王與同伴演示了中國鼻煙壺的內畫藝術。
人們不單爭相購買,更委托他繪制個人肖像,收藏家喬安娜?劉?蘇利文對內畫鼻煙壺求之若渴,向王定制了大量鼻煙壺,至今保存完好。此后,王所作煙壺多藏于歐美、亞洲等私人藏家手中。
中國的傳統藝術,鼻煙壺里盡有。柯說:“應該有更多的中國人了解這門藝術。”而與王的結識,也讓柯有了傳播這門文化的機會。
2010年3月,柯先后在北京、上海、張家港、石家莊舉辦《壺容乾坤——2010古今內畫鼻煙壺珍品展》——它被媒體稱為“當代內畫藝術的收藏地圖”。
“歌德最近的一場鼻煙壺專場之前,市場似乎一直是冬天”,親臨北京歌德鼻煙壺專場后,柯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接盤,越來越多的新興鼻煙壺藏家是中國人,“鼻煙壺的春天到了”,柯佐融過去的努力開始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