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者︱李慧勇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
■采訪者︱占 昕 《投資者報》記者
近期,全球市場狀況頗為復雜。
國外來說,雖然受歐洲和新興經濟體增速回落影響,但基于美國和日本(災后重建)的拉動,全球應該還能有約3%的增長;國內方面,房地產和制造業的增速回落,可能會對經濟有個下拉的作用,但是,我們相信,政府手中有足夠多的項目和政策工具,足以應對和穩定經濟增長。所以,我們預計明年全年經濟會保持8.6%左右的增長。
2012的五大“關注”
2012年變數很多,以下五個方面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高度關注歐債危機的進展,及與此相關聯的,資金跨境流動、貨幣匯率、大宗商品價格和通貨膨脹風險的變化。時間上,明年上半年是歐債危機風險較大的時期。如果沒有有效的應對方案,明年全年還將延續今年的格局。但是,如果本月的歐盟峰會上各國能夠達成一個有效的救助機制,問題就會變得簡單。
所以,只要歐債不進一步惡化,全球的資金流動就有希望回歸常態,新興市場的貨幣政策就無必要去應對資金大幅度流出帶來的沖擊。舉個例子,中國現在為什么要降存款準備金率?就是因為錢走了,貨幣被動收縮,必須通過準備金率做對沖。如果跨境資金流動回歸正常,準備金率政策就會穩定。
第二,2012是全球的大選年,而政治格局的演變至關重要。臨近大選,政治博弈會加大政策風險。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經濟疲弱的情況下,為了獲得選民的支持,相關政府可能會采取一些措施,這些措施對全球經濟和中國外貿環境會產生較大影響。例如,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或發動局部的戰事(近期伊朗事件令大宗商品價格階段性的高企),國際性貿易保護的再次興起。
歐洲會不會通過對中國產品的制裁來轉移國內矛盾?美國是不是會通過發動戰爭來轉移注意力,獲得選民支持?這都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
第三,眾所周知,中國今年的高增長依賴于出口和房地產,但是,伴隨著外圍環境惡化和房地產銷售下降,以出口和房地產代表的市場力量向下,經濟慣性下滑風險也在不斷加大。那么,中國拿什么手段去保增長?
重回放松房地產的老路,顯然不利于保障既有宏觀調控效果、規避金融風險,也會造成巨大隱患。所以,市場力量和政策力量的博弈之中,我們更傾向于,通過“十二五”項目的加快落實,去對沖經濟增長的下滑。這是一個既調結構,也保增長的好方法。
第四,與今年滯脹相比,假如明年通脹緩解,會為宏觀政策的逆周期調控提供空間。假如明年全球流動性繼續泛濫,通脹高企,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沒有減輕反而加劇,會制約中國貨幣政策和保增長政策的運營空間。
在此,我們判斷明年是溫和通脹,CPI會在3.2%左右的水平,回落態勢持續到7月份,下半年穩定。在我看來,用“十二五”對沖是托底型的政策,不會再搞個V形回升,不會導致下半年通脹再急劇回升,這使得明年的政策空間放大。但是,假如通脹不是這樣子,下半年所有政策都可能要重新評估。
第五,在缺乏可靠的地方稅支持的情況下,過去十幾年土地財政充當了地方政府財力有力且重要的補充角色,可是現在來看的話,在房地產調整的大背景下,土地財政可能難以為繼,尋找新的資金籌措渠道十分關鍵。
我們認為,首先要允許發行地方債,當然現在試點已經開始,我們預計明年規模會放大一倍。而且,要通過盤活存量的國有資產,來應對未來的公共事業型或地方建設型資本性的支出。根本上來說,還應盡快完善地方稅制。只有建立和地方事權相匹配的稅收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和基本建設資金來源問題。
重回“十二五”的三條產業主線
經過“十二五”的開局年,我們應該回頭再審視下“十二五”的核心,就是加速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重建。
為什么說重回“十二五”能夠同時解決調結構和保增長的問題?主要有兩點,首先,“十二五”的項目是調結構所必須的,比如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西部投資、保障性住房,這都有助于調結構。其次,實施“十二五”帶來的投資是對民間投資下降的有益對沖,有助于保增長。
那么,主要關注哪些產業領域?我覺得主要有三個主線。第一條是與農業相關。我們看到,城鄉差距的問題,包括農業基礎偏弱的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每年國家都會通過1號文件去做政策扶持,毫無疑問,這是應該看好的,特別是種子、海洋養殖、農機具這條線。第二條線是消費尤其是服務性消費。主要是升級型消費,包括文化娛樂傳媒、醫藥服務等,也是國家未來扶持的重點。第三條線是高端裝備制造。包括電網、電力、通訊設備、節能環保等等。
為什么說是加快落實“十二五”規劃?譬如節能減排之類的問題,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這被提了很久,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落實。從前只說沒做,現在呢?經濟加速回落風險加大,是時候需要通過這些項目來推進和穩定經濟增長了,這就形成了一個“倒逼機制”。畢竟,沒有這個壓力,今天做、明天做都可以;一旦有了這個壓力,就必須今天做!
所以,也不需要太費勁,依照以上三條線去找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還是比較容易把握未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