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11月30日宣布,自2011年12月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為近3年來首降。央行本次政策的調整明顯超出市場的預期,時間要比市場預期的要早。
在對本次政策的解讀上,市場各個機構也是相當的一致。大部分機構認為這將是大規模貨幣政策放松的開始。但從央行宣布下調存準率的時點來看,很難相信是央行獨立實施的政策。
當天A股在并無任何大的利空的因素下暴跌,同時全球主要央行聯手救市,如果說中國央行對此行動并不知情,且無任何動作,似乎難以服眾。因此個人推測,下調存準率應該是在央行計劃內,但是由于外部的原因,致使本次的政策提前釋放。
政策的提前釋放,使得年前再次下調存準率的可能性降低。本次存準率的下調,其背景是外匯占款的下降、“熱錢流出”,那么本次政策調整受益更大的是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
近幾天隔夜回購利率跌至3%以下,債券收益率也有10~20bp的跌幅,但是有明顯區別的是,利率債下跌得更為堅決,而信用債則有較大的波動,收益率不時有較大的反彈。因此,即便央行再次下調存準率,如果僅舒緩銀行間市場流動性,預計利率債的表現仍然會超過信用債。
從短期來看,當前資本流出的壓力空前。人民幣在岸即期匯率連續7日觸及跌停。央行最新公布的外匯占款8年來首次下降,10月的累積外匯占款余額為23.29萬億元,比9月余額減少了893.4億元,與之前央行公布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少了249億元有了相當大的差距。這充分反應了金融機構惜售外匯,也會減少由外匯占款所進行的貨幣創造。因此,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預計政策的調整在短期內仍將以舒緩流動性為主。
在短期寬貨幣的前提下,由于貨幣主要在銀行間市場流動,并未流出,那么債市將迎來趨勢性上漲的機會,利率債和高評級的信用債則會有更好的表現。
如果到明年的一季度,經濟增長出現了較大問題,銀行需要寬信貸,那么高收益類債券(低評級、垃圾債)或許將會迎來上漲的良機。因此判斷市場究竟是寬貨幣還是寬信貸,將會是投資者選擇何種資產配置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