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受監管的‘好孩子’,一個是不受監管的‘野孩子’,他們之間怎么能有公平的競爭?”1993年就進入期貨行業的南華期貨公司副總經理兼研究所所長朱斌對《投資者報》記者說。
朱斌所說的“好孩子”是期貨市場,而“野孩子”是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等地方交易所。
2011年11月,國務院為規范產權、文化藝術品和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等各種類型交易場,發布《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下稱“38號文”),以防止交易場所設立和交易活動中的違法違規問題。“他們只是野孩子,不是壞孩子,只是不受交易所監管,在發生風險的時候有可能應對能力不足。”朱斌表示。
由于一些交易場所出現未經批準違法開展證券期貨交易活動、進行價格操縱、侵吞客戶資金等問題,因而將以電子盤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與期貨市場的功能區分,也成為期貨業關注的方向。
但對于整頓效果,多位期貨業人士表示不抱太高期待。注冊地在上海的一家期貨公司總經理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這些交易所本身也具有一定意義的市場創新手段,很多風險管理制度都是跟期貨行業學的,而且一些工具也是期貨市場所不具備的。加上牽涉到地方政府的利益,所以可能會雷聲大雨點小。”
整頓名單被疑偽造
在“38號文”發布后,網絡上開始流傳一份300多家將被整頓的交易所的名單。不過,近期越來越多的市場人士對此份名單表示質疑。
“名單上前十家都是很大的交易所,像鋼之家交易所、渤海交易所、棉花交易所等,它們誕生時間比期貨市場都要早,而且不少現貨企業通過這些交易所做棉花、鋼材,都已經做了很多年,不可能全部關停它們。”一位期貨公司研究部門人士也對記者分析,參與這種交易所的投資者不少。
一位證券期貨業協會人士對記者分析道,這種地方的大宗商品中遠期市場,在交易機制上與期貨交易類似,如都采用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T+0等。但交易所不受監管,貢獻的手續費成為地方政府的利益來源之一。據他了解,不少交易所積累的保證金,都存入了銀行博取利息,或被暫時作為銀行的流動資金和短期投資資金。
“其實這只是一種中遠期的現貨交易所,用電子交易平臺的形式在網上撮合成交。電子交易平臺有自己的結算和研發部門,招募會員做市商,但在做多做空力量不均等的情況下,做市商就得承擔彌補市場多空雙方缺失的部分。”
而事實上,在境外期貨代理嚴格意義上是非法的,一旦出現問題其往往會只考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傷害到整個市場。因為中國對這些交易形式都是“拿來主義”,沒有了自然的發展階段和物流、信譽等基礎配套,又缺失遠期合約市場,如此誕生的交易所發展起來就比較坎坷。
據“38號文”規定:“除依法經國務院或國務院期貨監管機構批準設立從事期貨交易的交易場所外,任何單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
六成交易所或將淘汰
這些交易所將何去何從?不少人將此次整頓與期貨業上世紀90年代整頓相比擬。
不過,朱斌認為,這次整頓跟1995年不一樣,當時是出了問題整頓,現在是沒有出問題整頓,是未雨綢繆,兩次整頓意義不同。
我國期貨市場發展于上世紀90年代,在1995年開始的數年整頓中,數以千計的期貨兼營機構被清除掉;300多家正規期貨經紀公司被淘汰了100多家;14家交易所通過關、并、轉,只保留三家;上市品種僅剩下小麥、大豆、銅等12個。
上述期貨公司總經理認為,整頓以后到底變成什么樣子,面臨很大的或然性。
“不應該全部關掉,因為這是市場需求的產物,只是需要讓它的行為更加規范,如果300多家屬實的話,按比例可能縮減掉只剩下100多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形式的交易所還會存在,全部消滅是不可能的,而是在制度上做些調整。”
他認為,這些交易所是市場需求推動下的創新,所以應該納入遠期批發市場的概念,作為期貨市場的補充,和現貨市場的中間地帶。
“畢竟不少品種都不能成為合約,不能涵蓋所有的標準和大宗商品,不能使得所有企業都參與到其中去,只能替代交割、替代保值,所以這些形式是遠期合約。”上述期貨公司總經理表示。
從國外市場結構來講,衍生品市場的產業鏈是先有現貨市場,再有遠期合約市場,然后是期貨市場,是逐級推進的。“如果說衍生品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皇冠,期貨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最高端,一定是基于現貨市場發展而來的,由遠期合約進一步衍生到期貨。”
對比較成型的交易所,重點應該是規范,甚至發一些合規的牌照。有期貨人士還認為,可以建立類似期貨市場第三方存管銀行及保證金監控中心的平臺,建立統一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清算體系。只有規范,才能促使這些交易所取得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走上正規化、適度化的道路。
期貨業成資金出逃去向
來自中國大宗商品研究中心的信息顯示,今年前9月,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成交額高達10萬億元。有期貨公司預計,清理整頓之后從相關交易場所中流出的資金量將超過200億元,這些類似“熱錢”的資金可能流向交易模式更接近的期貨業。
朱斌認為,交易所的存在給期貨業客戶的選擇帶來一定影響,由于這些交易所成立寬松,在成本、保證金上比期貨公司更有優勢,所以營銷模式更“野”一點,導致一些本來可以進入期貨市場的投資者,進入了民間市場。
“我個人比較傾向于市場競爭,競爭的存在有利于增加市場的活力。比如這300多家交易所的部分交易產品都是期貨行業沒有的。這些創新交易工具,對期貨市場形成了補充。”
他分析,一種理論上可行的方式是中國應該大力發展場外市場,但目前環境不具備發展土壤,所以場外電子化市場才應運而生。“有一些品種不適合在期貨市場交易,要通過場外交易來完成,類似的衍生品交易工具在國外很多銀行、投行都會做,但中國的衍生品發展比較落后,沒人來啟動這個服務。”
不過,上述期貨公司總經理認為,整頓不會對期貨行業造成影響,交易所只是構成了補充功能。“但不規范容易造成系統性風險,以前期貨市場走過的坎坷還會遇到,比如說地方保護或不公平,以及操縱、挪用,都可能出現。期貨公司已經吃過這個虧了,現在為了市場的健康發展應該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