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寧秀麗的青秀山南麓,一座巍峨的豐碑昂首蒼穹,挺立在青松翠柏之中,莊嚴雄偉的碑身鏤刻著一行碩大的金字:廣西學生軍抗日烈士紀念碑。
廣西學生軍于1941年曾在南寧建立廣西學生軍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但原碑已毀。歷史的風塵掩蓋不了抗日烈士的豐功偉績,消除不了中國人民對獻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烈士的永久紀念。
投筆從戎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軍迅速占領了東北三省,繼而侵入華北。中國半壁山河淪陷敵手。
中國共產黨力挽狂瀾,毅然挑起了抗日救亡的重擔,領導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并一再呼吁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團結抗日。但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直至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才為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興起,如火如荼。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盧溝橋的槍聲宣告中國人民八年神圣抗戰開始了!而此時,極端狂妄的日本帝國,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937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發表《國共合作宣言》,號召全國軍民,團結奮起,抗擊日寇。至此,以國共兩黨為主體的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一場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在前線和后方轟轟烈烈地展開。
熱愛祖國的廣西學生,在“九·一八”之后便義憤填膺,屢思殺敵報國。
殺敵報國的機會終于出現了。在全省人民要求出兵抗日,特別是在廣大的青年學生迫切要求上前線參加抗戰的形勢下,廣西當局在出兵淞滬加入全民抗戰行列之后,鑒于北伐時廣西學生軍受歡迎(廣西學生軍前后共三屆,這是第二屆)、作用大,便決定再組織學生軍北上抗日,以擴大抗日聲勢,加強自己的政治影響。本屆學生軍于1937年10月成立,在桂林、柳州、南寧、梧州4市招考初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學生250名。
消息發布后,廣西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請纓殺敵,報考者達5000多人。他們來自社會各階層,有官宦子弟,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工農子弟,有大學和高、初中學生,有中共地下黨員和國民黨黨員。他們雖然出身各異,但目標一致——抗日救亡。
中共廣西地下黨認為,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純潔可嘉,要求在各大、中學校讀書的中共地下黨員參加學生軍,利用學生軍這一合法組織到前線去教育士兵和動員人民群眾,增強抗日力量;要求共產黨員在團結抗戰的先鋒模范行動中,擴大黨的政治影響,帶動青年學生走向進步,從中培養出一批有革命覺悟和斗爭經驗的干部。
國民黨廣西當局組織學生軍為他們工作,共產黨利用學生軍為抗日、為黨、為人民工作,廣西學生軍是國共合作時期兩黨在抗日前提下,既有聯合又有斗爭的歷史背景中建立起來的。
李家村聚義
1937年11月,桂、柳、邕、梧4市學生軍集合省城桂林,在南郊李家村編隊受訓。
廣西學生軍是全國第一支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抗日軍事政治組織,全國矚目,反響巨大,輿論譽之為“三百顆炸彈”、“鐵打的一群”、“為民前鋒”。在當時,當兵打仗普遍被認為是男子漢的事,而這“鐵打的一群”之中居然有近半數的女兵,令全國人民興奮不已。《戰時婦女》贊譽她們是“中華民族女兒精神”、“廣西娘子軍”;《珠江日報》稱她們是“八桂的女健兒”,引為女界光榮。
一時間,廣西學生軍聲威遠播,譽及海外,外國報紙相繼報道,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后來,美國進步作家記者史沫特萊,專程到安徽前線采訪報道了廣西學生軍第二中隊政治指導員朱澄霞。
廣西學生軍組編為1個大學生隊和2個中隊。大學生隊由廣西大學文法學院(原師專)社會、文學兩個系37名應屆畢業生組成。正在畢業之時,廣西的國民黨右派認為他們思想“左傾”,不宜留在省內,強令他們參加學生軍借以遣散于省外。右派的調虎離山計歪打正著,反而償了大學生們的報國夙愿。當時,廣西大學的學生在進步教授施復亮(施存統,中國共產黨的老一輩革命家)、薛暮橋、朱克靖、鄧初民、馬哲民等的教育和影響之下,思想進步,愛國愛民,自然成了國民黨右派的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至于施復亮等進步教授,不久也被他們“禮送”出省了。
西大學生進入學生軍后,與同理想同志向的高、初中生水乳交融,成為他們的大哥哥、大姐姐,起了中堅作用。
踏歌北上
前方軍情緊急,廣西學生軍奉命北上,奔赴抗日前線。1937年12月11日,學生軍由李家村拔營到桂林。12月12日,廣西省會婦女抗敵后援會、廣西省學生抗敵后援會、國防藝術社等團體在舊省府大禮堂聯合舉行歡送學生軍出發大會,公推郭德潔女士(李宗仁夫人)為主席。省各界抗敵后援會和婦女、學生抗敵后援會以及國防藝術社向學生軍贈旗。12月13日,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等機關團體在西湖酒家舉行盛大宴會,歡送全體學生軍。廣西學生軍發表《告廣西同胞書》,立誓抗戰到底,號召全國不愿做亡國奴的同胞起來,一致抗日。12月14日,桂林各界群眾2萬多人在體育場舉行歡送大會,熱烈歡送學生軍出征。300名學生軍在2萬多父老鄉親的擁簇下,高唱著廣西學生軍軍歌和抗戰歌曲,慢慢步出體育場走上征途。當時,桂林人民傾城而出,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中山中路到中山北路到北門外烏金鋪的十里長街兩旁,熱烈歡送。兩旁商店住戶燃放鞭炮,高呼歡送口號。整個桂林城硝煙彌漫,地動山搖,抗日情緒十分高漲。
“我們是廣西學生軍,我們是鐵打的一群,在偉大的時代里負起偉大的使命……”學生軍高唱廣西學生軍軍歌踏上征途。12月28日,學生軍終于抵達武漢,駐扎在武昌蛇山公園“抱冰堂”,休整待命。
臨時大學
南京失守前夕,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機關大部西遷武漢,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和八路軍辦事處也遷來武漢,各黨各派、無黨派知名民主人士以及各種各樣的群眾抗日團體也云集于此。武漢成為全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戰氣氛熱烈而緊張。
集結在武漢的數以百計的抗日救亡團體中,只有廣西學生軍是由青年學生組成,而且是全副武裝,在年齡結構、文化層次、行動綱領等方面都是獨樹一幟的,特別引人注目,成為社會各界和中外記者聯系、采訪的目標,紛紛前來慰問、鼓勵和采訪。居半數的女戰士更是新聞界推崇的對象,稱她們為“巾幗英雄”、“花木蘭”、“娘子軍”,當作時代新女性的象征,大力宣傳。《良友》畫報把她們的戎裝形象用做封面。中國婦女慰勞總會、漢口女青年會、武漢市婦女社等婦女團體,在漢口市中山紀念堂聯合開會,熱烈歡迎廣西學生軍,突出了女學生軍的高大形象。
在那個風云變幻的時期,各種勢力匯集武漢。武漢三鎮成為抗戰與投降、團結與分裂、進步與倒退、愛國與賣國的交匯點,楚天之下,江漢之濱,龍蛇混雜,沸沸揚揚。
學生軍在共產黨員同學的影響推動下,向在武漢的國民黨軍委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提出要求,邀請周恩來、葉劍英、鄧穎超等中共領導人以及知名的民主人士郭沫若、沈鈞儒、史良、鄧初民等作報告或敘談。白崇禧為了表示抗日和進步,答應了學生軍的要求。這是學生軍中的中共黨員同學易鳳英、鄭忠(鄭少東)等,通過在白崇禧身邊秘密工作的中共黨員謝和賡(任白的機要秘書)促成的。
學生軍得悉自己景仰已久的中共領導人和社會名流要來作報告,高興得稱抱冰堂為“抗日臨時大學”。
1938年1月,武漢瑞雪紛紛,抱冰堂前,熱氣烘烘,激情似火。周恩來蒞臨給廣西學生軍作抗戰形勢的報告。他精辟的論述,獨到的見解,必勝的信念,熱情的關懷,殷切的期盼,給學生軍以極大的鼓舞。
鄧穎超給同學們講抗日戰爭與婦女解放,她的平易、親切,真摯的愛心,給大家以極大的鼓舞。鄧大姐既講理論,又舉例子,深入淺出。講到激越之時,同學們紛紛脫下棉手套,熱烈鼓掌,高呼抗戰口號……
同學們早已讀過郭沫若的著作,景仰已久。對這位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偉大的愛國者擺脫日本特務的監視,逃離日本回國抗戰的愛國行動更是敬佩不已。詩人自有詩人的風采,他走到雪天中集合在抱冰堂的學生軍前,開口就是詩,他笑指天空:“白雪紛飛見勇士。”立即引起了巨大的笑聲和熱烈的掌聲。郭沫若當時雖然是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但不穿軍裝,只穿一件粗呢大衣。郭沫若向大家講戰地宣傳工作。最后,他介紹了日本國內情況——人民負擔很重,生活很苦,反對戰爭。他說只要我們堅持長期抗戰,就一定能取得最后勝利。
中共中央對廣西學生軍來到武漢給予高度重視。一連半月,葉劍英、張愛萍、聶鶴亭等中共高級將領先后來到抱冰堂,給學生軍詳盡地講解抗戰的政治軍事形勢、講敵情、講群眾工作等問題。聶鶴亭給大家上“游擊戰術”課,前后講了16個小時。
在武漢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領導人沈鈞儒、史良、王造時和知名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劉清楊、胡愈之、杜重遠、劉王立明、馬哲民、高崇民、鄧初民、沙千里等先后來到蛇山看望慰勉廣西學生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由他的夫人李德全代表前來,送給學生軍每人一盒果脯。盒面印著:“給廣西來的民族革命青年——馮玉祥贈。”
駐武漢各大報刊記者以及英國、美國通訊社的記者,如潮涌至,進行采訪,迅速刊出廣西學生軍的報道和照片。廣西學生軍的名聲流傳全國乃至世界。抱冰堂成了抗戰、革命的搖籃,廣西學生軍迅速成長。
武漢吼聲
廣西學生軍在武漢的40多天里,除了聽報告、學習討論外,還積極參加了“保衛大武漢”的示威游行和抗日宣傳。
全國抗敵后援總會負責人郭沫若對廣西學生軍非常器重,他親自決定由學生軍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舉行示威大游行那天,武漢工農商學各界10萬人組成了聲勢浩大的隊伍,廣西學生軍全身戎裝,由幾十個身體壯健的男女同學身纏子彈帶、肩托駁殼槍,英姿勃勃地踏著整齊的步伐在前領隊。郭沫若、沈鈞儒、鄒韜奮、史良等幾十名愛國著名人士走在隊伍的前頭。游行隊伍延綿數里。一些從東北、華北流亡到武漢的青年學生和百姓也自動加入。武漢人民傾城而動,涌上街頭聲援,與游行隊伍同呼口號,共唱抗戰歌曲,大家手挽手,肩并肩,同仇敵愾……
聲勢浩大,高亢激昂的反侵略示威大游行,從早至午進行了幾個小時,大大振奮了武漢三鎮人民的抗敵情緒,也扭轉和掃除了自上海、南京淪陷之后一些人存在的悲觀、失望情緒。
晚上,學生軍在駐地編劇、排練、撰寫文章,制作墻報和漫畫。白天,他們走上街頭,演劇、演講、演唱,刷寫標語,張貼壁報和漫畫,工作熱烈、緊張且富有效果。武漢人民只要看見廣西學生軍的旗幟,聽到他們的歌聲,就圍攏過來,駐足觀看,鼓掌歡迎,一些人還主動幫忙做些自己能做的事。
一次,一個小分隊從武昌過長江去漢口演出,在渡輪上,人們看見是學生軍,立即鼓掌表示歡迎。同學們便引吭高歌《流亡三部曲》。當唱到“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的時候,同學們哭了,聽眾哭了,歌聲與哭聲混成一片,連駕駛室里的舵手也邊掌舵邊擦淚。
一曲唱罷,幾個青年哭著對大家說,我們就是從東北流亡來的學生,家鄉被日本鬼子侵占了,父母已經……流亡青年泣不成聲,周圍的人們默默垂淚,只有江浪憤怒地拍打著船身,發出了“嘩啦啦”的吼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打回老家去!”
“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
歌聲、口號聲、江濤聲和機器轟鳴聲匯成一組悲壯的大合唱。長江滿江流火,流淌著一江的淚,一江的血,一江的憤怒,一江的恨!
到前線去
1938年2月5日,廣西學生軍結束了武漢40多天緊張的學習和戰斗生活,告別武漢,北上抗日前線。這時候,日寇已侵占了淮河以北的半個安徽省,敵我兩軍在淮河兩岸對峙。
學生軍到達淮南前線田家庵(在今淮南市)新桂系部隊第三十一軍駐防地的第二天,日軍就向田家庵發射炮彈,炸毀了不少民房。似乎炎黃有靈,學生軍無一受傷。
駐守陣地的廣西部隊火了,家鄉的親人剛來,就發炮襲擊,令人可恨!于是便以密集的炮火還擊。同學們拍手大叫:“打得好,狠狠的打啊!”
安徽前線戰線數百里長,學生軍兵分幾路,分別到阜陽、霍山、立煌等地做民運、宣傳、備戰等戰地工作。
演出風波
廣西學生軍的戰地活動以上演反侵略戰爭話劇最出色,反響最大,深受前線軍民的歡迎。正因如此,日本鬼子對他們恨之入骨、怕得要死,他們在占領區遍貼賞格:“凡活捉送交一名學生軍者,賞給大洋一千元。若是送交一名學生軍尸體的,賞大洋五百元。”還造謠說,已擒獲了一名女學生軍,押解往東京云云。
在田家庵前線,學生軍為守衛在洛河西岸的官兵專場演出。洛河東岸已被敵人占領。部隊在前方戰壕里嚴密警戒,保護著學生軍,舞臺設在火線后方一個小土坡上,坡上是荷槍實彈的士兵,連照明的煤油燈也用黑布掩遮著。當晚上演話劇《東北一角》,劇情是東北人民反抗日寇在東北三省進行燒殺、奸淫、擄掠的暴行。劇中主要角色有菱兒媽(露香云飾)、菱兒(黃華馨飾)、日本軍官松本(羅儀霖飾),還有幾個農民(蔣定榕等飾)。其中有一段戲是松本調戲菱兒,欲施強暴,正在危難之時,幾個手持扁擔、棍棒的農民沖了過來,一輪猛打,把松本打翻在地,再五花大綁,讓他跪在觀眾面前。這時候,臺下群情激昂,掀起了一陣陣暴風疾雨般的怒吼:“打死他!打死他!”還有人拿起石塊要往臺上扔。學生軍眼看演出目的顯然已達到,趕快謝幕。演員們的演出相當投入,自然也把觀眾帶入了劇情,激起仇敵情緒,忘乎所以。
卸裝的時候,飾演松本的羅儀霖大聲喊疼,埋怨飾演農民的蔣定榕等人手下不留情,下真力氣。蔣定榕說:“對不起,當時已進入角色,心中憤恨不過,這才逼真呀!”
1938年12月,國民黨副總裁、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國民參政會議長汪精衛,由重慶飛昆明轉河內溜去淪陷了的南京,并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艷電”,公開叛國投敵,當了大漢奸賣國賊。由于封鎖消息,直至1939年2月才公開傳出。一時間,全國沸騰,人人口誅筆伐,憤怒聲討汪賊。學生軍會議決定化裝示威大游行。
進行游行示威聲討汪賊那天,“汪精衛”西裝革履,結上領帶,頭發上蠟,胸前掛著劃上交叉紅杠的“大漢奸汪精衛”的牌子。“陳璧君”穿花旗袍、高跟鞋,臉涂胭脂、嘴抹口紅,也掛著劃上交叉紅杠的“漢奸婆陳璧君”的牌子。二人哈腰拱背,由前后左右8位手持駁殼槍的學生軍押解著,手擎“廣西學生軍”大旗的同學威風凜凜地在前引路,大隊伍在后面殿后,各人手舉三角小紅旗,邊走邊高喊口號:“打倒大漢奸賣國賊汪精衛!”“汪精衛叛國投敵罪該萬死!”“打死日本鬼子的走狗汪精衛!”
化裝游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群眾,也點燃了千千萬萬人心頭之火,街道群眾也跟著高喊口號,一些人還向這對“漢奸夫婦”扔果皮、吐口水、扔石子和泥塊,以發泄心中的憤恨。整個樊城變成了一鍋燒沸了的水,沸揚不止。人越來越多,向“漢奸”采取行動的也越來越多,8名“保鏢”也保不住了,殿后隊伍趕快上前“護駕”,把人群隔離。
回到駐地,“汪精衛”的額頭起了泡,“陳璧君”也蓬頭垢面,月殘花愁,兩人的西裝、旗袍全臟了。同學們哈哈大笑,隊長勸慰說:“好、好,你們辛苦了,給兩位記功,你們的表演轟動了整個樊城!”
壯烈忠魂
廣西學生軍奔赴前線后,轉戰鄂、豫、蘇、皖,宣傳抗日,動員和組織訓練群眾,慰問抗戰士兵,護理傷員,安置難民,防諜除奸,率領流亡青年與前線將士并肩戰斗,成為中國抗戰青年的一面光揮的旗幟,愛國學生運動中的一支勁旅。
可是,復雜多變的歷史,變幻莫測的政治風云,使得這支朝氣勃勃、斗志昂昂的抗日隊伍最終瓦解,支離破碎了。
從潢川繼續往前線開拔的廣西學生軍大隊,到達安徽后被編為2個中隊,分赴桂系所屬的兩大部隊駐防地,一中隊去李品仙部,二中隊去廖磊部。
李品仙以頑固出名,雖然一中隊學生軍在武漢保衛戰和隨棗會戰中親臨火線,為鼓勵士氣,發動群眾支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終未獲得信任,于1939年12月2日宣布解散。
廖磊是桂系中的實力派,既反蔣,又反共。抗戰前曾對右江革命根據地東蘭、鳳山、巴馬實行“圍剿”。廣西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的犧牲,就是他收買叛徒干的。抗戰以后,他進入安徽任省政府主席,為了站穩腳跟,爭取各方支持,不得不擺出開明姿態,故而二中隊在他的勢力范圍開展工作比較順利。1939年10月廖磊病故,頑固派李品仙接替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后,破壞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配合國民黨右派掀起抗戰以后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3月,學生軍中的中共黨員和進步同學,在中共立煌市委和新四軍駐立煌辦事處的幫助下,撤往新四軍江北游擊隊司令部和各支隊。至此,廣西學生軍持續了3年的抗日斗爭暫告一段落,但斗爭并未結束,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留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繼續與日本侵略者、國民黨頑固派、汪日偽軍作不屈不撓的殊死斗爭。
學生軍中的中共黨員,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西大同學和一、二中隊的同學在他們的影響和帶領下,許多人越過敵人封鎖線(平漢線和津浦線)投奔新四軍,一些人參加地方政府和救亡團體工作,還有的去了延安。他們雖然人不在一起但心在一起,大家不改初衷,不打敗日寇決不罷休。
茁壯成長,百煉成鋼。學生軍中的共產黨員,從北上抗日時的10多人發展到50多人。抗日勝利后,他們又參加了解放戰爭,繼續為解放全中國而英勇戰斗。解放后,作為黨的高、中級干部,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如蒙谷、江平秋、莫一凡、楊明、鄭少東、區濟文等人)。一些西大同學在解放后多半從事教育、藝術工作,成為專家教授,(如李志曙、楊美灝、黃越超、陳文升、李立民、李蠢靈、鐘德炎、林志儀等人)。
為國捐軀。在抗戰中,學生軍有25名同學壯烈犧牲。英烈們有的犧牲在敵人槍炮之下,血染沙場;有的在艱苦的環境中積勞成疾,因缺醫少藥而病逝、光榮殉職;有的被敵人捕去堅貞不屈,慷慨就義;還有參加新四軍后被康生誣為“托派”,冤屈枉死,后經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布徹底平反,被生前部隊追認為烈士的韋廷安。
偉大的廣西學生軍英烈永垂不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