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最熱的詞絕對非“消費價格指數(CPI)”莫屬,連我這個從來不關注經濟的人都天天被這個詞轟炸。豬肉已經漲了快一倍,與牛羊肉價格持平了,雖然在控制但是物價依然在上漲。不過物價上漲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演員片酬的漲幅,“比房價漲得還快!”導演、制片人紛紛站出來訴苦,但是依然有人為此買單。被動接受也好,主動刺激也罷,演員的片酬上漲早就是個不爭的事實,20萬、30萬、35萬,一個個數字在不停地刷新著最高紀錄,然而有一些底層的演員片酬卻備受壓榨,甚至前不久還爆出TVB群眾演員因為片酬太低而集體罷工的新聞,同時有些制片方因為支付高額演員片酬而縮減其他方面的制作費,種種情況表明演員片酬正在畸形上漲。演員的片酬到底漲了多少?有哪些因素催生了演員片酬上漲?演員片酬又該占制作費的多少才合理?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走訪了一些經紀人、制片人、導演等圈內知情人士,對這一話題探個究竟。
誰的片酬在瘋漲
幾乎每個演員都渴望著一夜成名,不只是滿足表演虛榮感,或者實現自我價值,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真金白銀的轉變。電視劇演員往往只憑一部戲就能實現片酬的大躍進,相比電影演員需要N部戲的票房積累,電視劇演員片酬上漲似乎偶然性更大,因此最高片酬的人選也隨時洗牌,在采訪過程中聽到的人選甚至都有點出乎意料。
前兩年國內片酬最高的一線男演員據說是李幼斌、陳道明、孫紅雷等,李幼斌因為《亮劍》一炮而紅,片酬達到20萬左右,而孫紅雷因為《潛伏》也開始片酬瘋漲,但是他已經進軍電影領域,很少再拍電視劇。陳道明是多年來的積累,并且據說接戲很挑剔,看中角色也會考慮降價,盡管如此,外界風傳去年的《手機》他拿走了790萬的片酬,依然是貴得要命。而另外一個典型例子莫過于閆妮,2006年一部《武林外傳》捧紅了“佟掌柜”,當時她的片酬僅為2000元一集,到了2009年《北風那個吹》播出后,她的片酬升到了15萬元一集,短短3年間,片酬翻了75倍,創下演員片酬飛漲的紀錄。
而現在再談以上這些人的片酬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據某導演向記者透露,男女演員的最高片酬人選已經換人。男演員片酬最高的已經為H先生,前不久剛離婚,曾經出演某主旋律電視劇男二號,但風頭遠遠超過了男主角,也算一夜爆紅,屬于大器晚成型,今年又出演了某家庭劇,飾演一個廚師,收視率很高,站穩了一線男演員的腳跟。據說他開價就是35萬一集,且沒有還價的余地,因為戲很多,檔期排得很滿,除了錢給得足,還要集中拍攝,另外要搭配同公司的女演員。另外一個男演員Z先生也是大器晚成,因為一部爭議很大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而被大眾熟知,前幾個月接連幾部電視劇播出,已經成為新一代“師奶殺手”,據說現在開價每集30萬,這兩位人選都讓記者大跌眼鏡,一直覺得他們算是二三線演員,觀眾也不算太熟知,竟然已經成為片酬最高的男演員。
女演員片酬最高的據說是某“媳婦專業戶”,她算是一步一步累積,不過片酬飛漲的轉折點也是那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再加上去年那部表現美好婚姻生活的電視劇,一下被普通觀眾熟知,現在片酬已經每集30萬。最近雖然沒有什么特別作品面世,但是曝光率很足,據說她在簽約公司的時候提出的要求就是一年收入要3000萬,這一目標去年已經完成,她的廣告滿天飛,廣告價竟然與李冰冰、范冰冰等一線女星不相上下,當然她的代言品牌偏日用品。今年另一位新晉小花旦非Y小姐莫屬,一部穿越劇讓她大紅大紫,據說在這部電視劇之前她拍攝電影的片酬不足40萬,但現在電視劇片酬一集就要20萬以上。演員片酬一旦漲上去就幾乎不會再降下來,而因為一部戲成名的演員總是不時出現,只有不斷上漲的片酬才能顯示目前誰最搶手,所以最高片酬也就水漲船高,隨著人選的變換而更改著最高紀錄。
誰的片酬低了
很多導演與制片方出來抱怨演員片酬上漲太快,以致很多人以為演員片酬上漲是一個普遍現象,在調查過程中,記者才發現,所謂上漲僅限于那些正在風口浪尖上的一線演員,大部分的綠葉演員并沒有什么上漲。每部戲的主角就那么幾個,但是要撐起一部戲,就少不了綠葉的陪襯,主角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等總要有人來演,而這些人在片酬上也是陪襯的位置,并且有很多制片方因為主角的片酬過高,要靠壓低這些人的片酬來控制預算。
經紀人L先生告訴記者,他手里都是一些演爸爸、媽媽級的老演員,這些人都是大熟臉,演技、敬業程度都沒話說,制片方也很認可他們,但就是要不上價,每集也就三四萬,因為同類型的演員很多,他們要演的角色又并非個性鮮明,所以制片方并不是非你不可,你提價他們就找其他人了。而他告訴記者的一個演員片酬低得有點讓我吃驚,這個演員曾經很紅,出演了不少女強人,知名度也很高,但是竟然才5萬一集,實在算得上物美價廉了。
如果說這些年紀稍大的老演員拿到的報酬還算合理的話,那一些剛出道的新人就更是被壓榨的對象了。A小姐是個體經紀人,身邊帶著十多個新演員,他們都是剛從藝術院校畢業,對這一行充滿熱情與憧憬,但是缺少機會,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演出,片酬根本沒有資格去在乎。A小姐告訴記者,新演員片酬一般是每集3000至5000元,但是制片方一般都是給打包價,比如一部戲有20集露臉,照理說要付總數6萬至10萬,但是制片人往往就是一部戲打包給3萬至5萬,這個片酬還要給他們一些回扣,拿到演員手里剩不下多少。A小姐曾經有一個經歷,某部戲已經跟副導演、制片主任、制片人、導演都見過、談完,角色、劇本也都很適合她的演員,因為是個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她很用心,終于等到簽約了,一看片酬她傻了,低得可憐,結果制片人告訴她,這個角色有很多人要來演,這個價錢你不簽有大把人來簽,結果她只能咬牙簽了。A小姐說這種情況很常見,因為是新人,完全沒有話語權,片酬都是制片方說了算,一個新人演幾個月還不如主角演一天掙得多,這就是演員片酬的天差地別,她說現在就想能碰上一部好劇,一個好角色,讓演員一夜成名,她才會有與制片方談判的資本。
什么在催漲演員片酬
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演員片酬上漲也不是平白無故的,專家、電視劇制作委員會、電視劇導演協會等都展開過專題研討。其實總結下來無外乎以下幾個因素。
高收視率的市場需求
電視劇演員的片酬往往是跟收視率成正比,收視率代表著觀眾緣,觀眾代表著購買力,代表著電視臺廣告收入,就像電影市場上的票房數字,只要這個數字高,回到演員片酬這兒就是漲。前不久上映的一部恐怖片《孤島驚魂》,5天票房3400萬,制片方看到這個數字都有點驚了,以為看多了一個零,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楊冪,她的粉絲撐起了這么高的票房。該片在首映的時候,記者親眼見識到楊冪的號召力,一群粉絲分工合作,一個晚上追著她跑了5個影院,就因為一部電視劇,培養起來這么多忠實的粉絲,這些人就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票房,放在電視劇上就是收視率,這就是演員的市場價值體現,按照經濟原理來算,電視劇高產出自然要有高投人,演員片酬上漲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電視臺購片太認明星臉
所有的電視劇都要電視臺來買單,所謂出錢的是大爺,要想賣個好價錢,就要滿足電視臺的口味,當然電視臺在挑選片子的時候也要考慮收視率,而最偷懶的辦法就是看演員陣容,他們覺得這是對收視的一種保證。例如陳道明和王志文等大牌演員參演的電視劇《手機》,不少衛視一聽到演員陣容,就立刻決定簽合同購買。某制片人就告訴記者,電視臺在不了解電視劇內容的情況下,首先問的就是演員,演員認知度高,在買劇的時候就有一定作用。記者了解到,由陳寶國與陳數主演的《正者無敵》因為陳數的加盟,在賣片子的時候順利了很多,去年《鐵梨花》的高收視率讓很多電視臺覺得有陳數是一種保險。除了收視率的考慮,一些電視臺的購片人員有自己的個人喜好,據某導演報料,幾家電視臺的購片部人員因為是某人的粉絲,就說過“只要是他演的戲,每集可以多加五萬”。電視臺如此依賴明星,怎能不讓演員片酬上漲呢?
熱錢涌入影視行業
前幾年投資熱點是“炒房”、“炒股票”、“炒黃金”,但是這兩年的新熱點是“炒影視”,“十二五”計劃明確顯示,要扶持文化產業,于是其他行業的熱錢都開始涌入影視行業。這些老板們對電視劇拍攝并不專業,但是只要能出錢就能組成一個班子。在挑選主演上面老板有決定權,只要能滿足他的要求,多少錢都給。記者就聽某導演講過一件趣事,一部戲的主角要找陳道明,但是被推了,于是投資方就說那就找小沈陽,這讓導演很崩潰,這兩人的型也相差太多了,怎么可能適合演同一個角色?所以一些不適合的角色,不少一線演員都會婉言謝絕,但如果制片方窮追不舍,無奈之下,演員會選擇高片酬,“嚇”走制片方,但這類的制片方又不差錢,無形中就抬高了片酬。
經紀公司的操作
很多演員的片酬上漲是經紀公司操作的結果,對公司來講,演員就是一件商品,所謂待價而沽,任何公司都希望商品賣個好價錢,當一個演員風頭正勁時,就是他們坐地起價的時候。市場決定需求,有人請價錢就高,沒人請就低,就像賣東西一樣,供不應求的話,怎么能不漲價?就像前面A小姐講的那樣,在演員沒成名時,被制片方壓價很厲害,一旦地位變了,當然要漲價了,這是價值規律,也是人之常情。并且經紀公司對演員的包裝宣傳也要像商品那樣,有時候為了顯示他的“名牌”身份,標高價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征。
演員片酬多少才合理
我們一直在探討演員片酬上漲,其實這并不是關鍵,確切地說,我們關心的是演員片酬在電視劇制作費中所占的比例,與國外的演員片酬相比,我們的演員拿到的數目真不算什么。據說美國影集《老友記》在第一季的時候主演片酬每集不到1萬美元,但是到第九季的時候已經是每集100萬美元,他們的速度與數字才讓人瞠目結舌。在美國,演員的費用也要占到整部戲的一半左右,但他們的投資很高,演員片酬高,同時也能保證制作費用。而我們之所以一直揪著演員片酬不放,就是因為其他方面的制作費沒有跟上來,制作費少難免粗制濫造,這邊演員賺得盆滿缽滿,另一邊,制作方為省錢節衣縮食,電視劇質量難免打折扣。由“王道組合”王志文、陳道明撐起的《手機》,就被指錢砸在演員身上,而劇中嚴守一錄制節目的現場就比較簡陋。很多戲為了保證主要演員的片酬,就把其他職員、制作周期給壓縮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演員的片酬高就影響了整部戲的質量,這樣的制作環境并不合理。
據某制片人講,按業內的一般投資規模,一部現實題材作品單集制作成本30萬至60萬元,如果邀請二三線演員擔綱主力、一線演員擔任配角,演員片酬占投資40%,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比例。他強調我們現在的電視劇還處在發展階段,還沒到一定的高峰,市場各方都需要培育,電視劇的投資也有限,所以演員價碼高了,一定會造成粗制濫造,對產業有負面影響。另外電視臺在購買電視劇時也要冷靜,去年在北京臺播出的電視劇《故夢》,其宣傳噱頭就是劇中的一眾大腕——陳坤、李小冉、羅海瓊、胡可。但是播出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由于節奏過慢,不少觀眾直呼看不下去,最終以收視慘淡收場——在北京地區的收視率還不到4%,看來明星并不是萬能靈丹。電視臺在購劇時不應只看演員的名氣,劇情、導演、編劇和制作水準等都是考慮因素,事實證明很多高收視的電視劇都是一群不知名的演員成就的,比如《武林外傳》、《士兵突擊》等。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找適合的演員出演,把精力放在劇本、畫面、場景、造型等方面才是王道,畢竟觀眾看電視劇是看整體效果,并不是看某一個演員的個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