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書法白紙黑字,看起來色彩單一,卻妙趣無窮。前人把水墨比喻成字的血肉,所以,書家特別講究墨的運用。
中國書畫歷來講究黑分五彩,即墨色的濃淡干濕枯潤的變化。墨色的濃淡與水有關。元人陳繹曾說:“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多則墨淡,水少則墨濃,最濃為焦墨。干濕與筆上蘸墨的多少有關,多則濕,少則干。濃淡干濕相互搭配,又可分出濃墨濕筆、濃墨干筆和淡墨濕筆、淡墨干筆等幾種墨法。下面就墨色的濃淡燥潤等方面做一簡述。
一、墨色的濃淡
在宋以前,書家們的創作實踐多以濃墨為主。關于濃墨的藝術效果,蘇東坡曾形象地比喻為“黑溜溜小兒目睛”。小兒瞳子烏黑而光亮,閃爍而有神采。用墨效果如此,當然動人心弦了。
墨色濃淡對藝術效果的影響,唐代歐陽詢曾有“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的記述。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使用得法,墨色的或濃或淡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構成書法家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墨深沉厚重,精神郁勃;淡墨清雅澹遠,純凈脫俗。就像趙孟覜愛好濃墨、董其昌喜淡墨一般,他們的書法作品也各具藝術特色。
二、用墨的枯濕
用墨的燥潤也是墨色美的一個主要方面。宋代姜夔在《續書譜》中說:“行草要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這就是后人所說的要有“干冽秋風,潤含春風”的意趣。二者各有妙處,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干墨含墨水較少,老辣蒼勁,易出現飛白,但要避免干癟無神,血脈不暢。濕墨含墨水較多,酣暢淋漓,點畫易產生豐腴渾厚感,但不能見墨不見筆、不見筋骨,敗為“墨豬”。
燥潤俗稱干濕,一個書法家在創作時如果要示人以多種美,關鍵是要善于運用墨法,施墨恰到好處。
以上是有關墨色美的一些淺述。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曾對墨法有過精要的概括:“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古觀微凹聚墨多’,可想見古人用意也。‘濡染大筆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講究,濡染亦自有法。作書時須開通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浥而筆凝。杜詩云:元氣淋漓障猶濕,古人字畫流傳久遠之后,如初脫手光景,精氣神采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者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問,已奄奄無生氣矣!不知用筆,安知用墨,此事難為俗工道也。”理解了這些精辟的論述,對于提高書法創作和書法鑒賞水平大有裨益。
(責編 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