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漸空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從1999年前后電商興起至今,投資人對于電商企業所總結最多的一句話。從8848開始到PPG,這10年間曾經有多少叱咤風云的電商企業灰飛煙滅。說起電商,這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行業。愛的是那種一夜暴富的感覺,恨的是想破腦袋也找不到賺錢的方式。
電商之怪現象
一個賣名牌包包的公司,2011年銷售額預計5億人民幣,聽起來是—個不錯的收入情況。按照一般的消費品企業來計算,10%的凈利潤是應該有的,是—個值得投資的公司。可是搬到了電商領域,奇跡就出現了,這個公司竟然還沒有賺錢,他就是麥包包。更讓人不理解的是,對這樣—個公司的估值高達2億美金。一個不賺錢的消費品企業,只有在電商的世界,才能依然讓人對于他的錢景充滿樂觀。
盡管電商企業普遍不賺錢,對于這個行業的未來,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企業,輿論普遍看好。現在不賺錢,不代表未來不賺錢。這樣的觀點影響了大部分的企業家的決策。電商界一直有一句話,做電商是死,不做電商早晚也是死。一直到現在,獨立門戶的電商網站還是沒有摸索出盈利模式,都在繼續跑馬圈地。不過,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出,實際上淘品牌的電商公司一直是賺錢的,只是這些公司基本上規模都不大,依靠著免費的淘寶平臺,淘品牌如同進駐了一個繁華的大型百貨商店,更關鍵的是業務還免租。業內韓都衣舍、t格格之類的淘品牌脫穎而出,10%的凈利讓這些企業活得很滋潤。
殺入電商,對于線下企業畢竟是大趨勢。大手筆的有蘇寧,推出了易購以后進行廣告的狂轟濫炸;國美比較討巧,在自己的電商網站不靈光以后,干脆收購了世紀家電網;消費品行業更甚,在淘寶商城推出后,包括JackJones、Esprit、GAP等越來越多的品牌殺入電商行業。也有模仿凡客模式擺脫淘寶的束縛,開通獨立門戶的電商網站。單單福建的企業前后就有七匹狼、361、安踏、日春等加入了單打獨斗的大軍。數據顯示,僅淘寶上就有超過5000家傳統服裝企業通過不同形式進行網上直銷。另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監測,有超過75%的品牌眼裝企業“觸網”。有知難而進,自然有知難而退的人。就在今年的10月19日,上市公司美邦宣布退出了電商行業,將公司旗下的邦購網正式剝離出公司。這其中的原因,主要還是6千萬規模的燒錢卻難見短期效益。
將燒錢進行到底
沒投過電商的投資人不算是好的投資人。微博最紅火的大牛投資人薛蠻子,將30%的投資比例分配在了電商領域。十年互聯網,電商行業能成功退出的案例寥寥無幾,但獲得投資的案例數以百計。如此低的投資成功率,玩的不僅僅是心跳。當然,電商領域的經典案例還是紅杉沈南鵬的麥考林。通過8000萬美金的大手筆控股,沈南鵬按照自己的思路推動電商IPO的進程實驗。2010年10月26日,打著中國電商B2C第一股的麥考林,閃亮登陸納斯達克。這讓國內的電商看到了希望,開盤時最高價格一路沖到了16美元。一個從默默無聞的直銷出身轉型網絡銷售的公司,把國內電商的大牌京東、凡客和當當都甩在了身后。
不過電商之路怎么走,還是需要企業家去摸索。剛剛公布的麥考林財報將沈南鵬造的神話踹到了谷底,1.6美金的股價將戰略投資者新浪深度套牢,第三季度的巨額虧損,是所有投資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其中的虧損原因,和麥考林大力推動的線下連鎖——EUROMODA,是分不開的。從線上到線下試水的失敗,也給所有的線上企業敲了一個警鐘,要想保持企業高速增長,線下連鎖并不容易。

盡管電商先行者的轉型試水以失敗告終,但后來者的融資速度一點也沒有減緩。而且投資的額度,估值水平還一漲再漲。8月份,走秀網公布1億美元的融資創下了這個行業B輪融資的新紀錄。同時,京東的C輪融資也再次創造了一個神話,15億美金的巨額融資將國內電商的估值推到了極致。每每被問到盈利能力的時候,國內的電商業者的口徑基本雷同,亞馬遜也是花了九年才獲利。因此,前仆后繼的熱錢依然在不斷地投入電商領域。畢竟,高風險,才有高回報。
一個隱形的電商行業隨著去年的電商融資潮浮出水面。代表性的有蘭亭集勢、大龍網、米蘭網等一批外貿B2C的行業。
電商領域的新藍海
同樣在2010年底上市的當當,當時已經盈利。不過當當財報展示的數據中可以看到,其利潤率也只有1%左右。這樣的回報率盡管在傳統行業微不足道,基本不在證監會考慮的上市公司范疇。可是在電商領域,這已經算是一個翹楚型企業。然而,有一個隱形的電商行業隨著去年的電商融資潮浮出水面。代表性的有蘭亭集勢、大龍網、米蘭網等一批外貿B2C的行業。由于其模式是通過網絡銷售的形式將中國的產品賣到海外,這個行業竟然不為國內的電商企業所熟知。
2008年金融危機后,歐美經濟的不景氣,將更多消費者引入到了網絡消費來。當時由于大量的外貿尾貨無法處理,在EbayN亞馬遜上出現了很多為了處理3C產品和服裝產品而開設的賬號。因為比實體店更便宜,加上迫于消費的壓力,這部分的消費客戶越來越多,隨之幾個中國的外貿B2c網站隨之而誕生。蘭亭集勢最初從婚紗定制起家,逐步向3c產品過渡。由于其領頭人出身google的原因,蘭亭集勢的名頭在外貿B2c的行業內相當響亮,今年更是號稱銷售能突破10億。
當然,這10億的銷售在電商領域并不算吸引眼球,最涼人的地方就是外貿B2C的電商公司能擁有12%左右的凈利,這是讓所有投資人瞠目結舌的事情。說起外貿B2C45司,必須一提的就是悶聲發大財的易寶。因為通過反向收購的方式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這家公司平日里并不為人所關注,不過易寶一年的銷售業績大約是蘭亭集勢的兩倍。財報顯示,2010年易寶的收入是6億港幣,凈利約7000萬港幣。將中國的競爭優勢拿到歐美市場去販賣,這就是易寶的競爭策略。而中國的競爭優勢,首選自然是物美價廉的電子產品。

也許有人要說,易寶等群體只是碰巧選對了渠道。不管怎么說,電商歸根到底還是需要賺錢的,只有賺錢的電商,才可以算是有前景的模式。外貿B2C電商能從國內諸多電商中順利突圍,也說明了,只要模式正確,電商一定是可以盈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