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一直是橫亙在世界經濟面前的難題,在希臘問題還未得到有效解決的時候,意大利又爆出了主權債務風險攀升的消息,歐債危機進一步升級。
在歐盟內部。缺乏強有力的貨幣監管機構,不能嚴格執行有關財政金融政策,也是導致意大利和希臘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
隨著歐洲峰會、G20峰會的落幕,原本市場對兩大峰會徹底解決歐債問題寄予厚望,但結果卻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歐債危機反而因為希臘公投和意大利債務風險攀升而有了進一步升級的跡象。
希臘公投風波不止
希臘政府于10月31日晚宣布,將就歐債危機最新解決方案進行全民公決,這一消息在全球市場掀起了一場巨浪,一時間包括股市、大宗商品市場及歐元等風險資產都出現了大幅下跌。據悉,在希臘決定全民公投之前,歐元區領導人已經達成協議,歐洲銀行業將把持有的希臘國債進行50%的減記,如果這一方案得以實施,至2020年希臘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170%降至120%,還將獲得新一輪總額1300億歐元的援助,希臘則將進行一系列的財政緊縮的改革。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緊縮措施將觸及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民間反對力度較強,希臘進行全民公投將很可能造成歐盟一攬子協議被否決,希臘可能會硬性違約甚至退出歐元區,導致歐洲銀行業遭受更大損失,引發全面的系統性風險,并有可能拖累意大利、西班牙等處境不佳的大型經濟體。
雖然最終希臘公投無疾而終,歐盟方面也將在希臘政府聯名簽署關于歐盟救助方案的書面承諾后,對希臘發放80億歐元的緊急貸款和擴大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規模。但是風波不斷的歐元區還是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震蕩。10月31日,美國券商MF全球公司向法院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
國泰君安國際金融分析師王虎表示,MF公司持有了太多歐州問題國家的債券,而歐盟峰會債務減記決策直接導致了MF公司持有的希臘債務縮水一半,導致了最終的破產。
著名財財經評論人葉檀認為,MF公司的破產有可能引發新一輪信心危機,對銀行業造成了心理沖擊,導致短期歐元和歐洲股市下挫。不過由于破產影響的規模比例不算大,不太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意大利成歐元區新隱患
雖然希臘援助和EFSF擴容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但是歐債危機的緊張情緒還是沒有得到緩和,繼希臘之后,意大利主權債務風險成為了歐盟下—個頭疼的對象。
11月8日,意大利國債市場基準的五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觸及6.675%,創下歐元誕生以來的最高水平。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意大利債務占歐元區總債務比重的23%之多,而處于風暴眼中的希臘,其債務只占歐元區債務總額的4%。葡萄牙、愛爾蘭、希臘以及西班牙的債務之和,也只占歐元區債務總額的17%,不及意大利一國的水平。
北美信托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詹姆斯·麥克唐納指出,除非能同時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開支削減,否則意大利將很難降低該國債務在國內生產總值(GDP)所占比重。意大利甚至有可能重蹈希臘國債收益率突破7%的覆轍。
葉檀指出,希臘經濟體量小,債務有限,歐元區完全有能力解決;而意大利卻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其債務規模高達1.9萬億歐元,一旦意大利主權債務惡化,即使想救,也無從下手。
“意大利的麻煩更大,EFSF可以向希臘提供救助,但對于債務是希臘債務6倍的意大利無能為力。”瑞士寶盛銀行亞洲首席研究官馬克表示,歐洲正在陷入一個循環,市場需求收緊導致低增長,低增長帶來恐慌,恐慌導致市場需求更加低迷。歐債問題能不能順利解決,依然是個未知數。
防范歐債危機升級
面對來自內外部的巨大壓力,意大利政壇發生人事地震,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主動請辭,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前歐盟委員會委員蒙蒂出任過渡政府總理。
分析人士稱,目前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證意大利不會陷入主權債務違約的泥淖。意大利作為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一旦債務狀況失控,必將是歐債危機問題急劇惡化的開端。
不少市場分析師指出,在歐盟內部,缺乏強有力的貨幣監管機構,不能嚴格執行有關財政金融政策,也是導致意大利和希臘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這一本’原性的原因不能解決,就無法對意大利進行直接的援助。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如果意大利債務危機爆發,歐元區經濟將產生巨大災難,歐元區會陷入嚴重的衰退,進而蔓延到全球金融體系和全球經濟。
高盛集團在日前發布的報告中預計,歐洲主權債務和銀行業危機的焦點直接轉向了意大利。意大利國債收益率高企及投資者情緒處于低潮都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意大利的經濟似乎正陷入嚴重衰退。報告預計,2012年整個歐元區經濟或將不會實現增長。
高盛建議,如果意大利國債與其它歐盟國家AAA級國債息差在一段時間內高于450基點,初始保證金就會再上調10%,由于商業銀行會因要求保證金增加而增加用于緩沖的流動資金,意大利政府的債券成本還會提升,意大利中長期債券對其他歐盟國家AAA債券的息差會繼續得到歐洲央行購買債券的支持。“如果意大利政府能夠重建公信力并以接近我們所建議的息差水平重新進入市場,那么不僅是意大利,而且整個歐元區都將間接地迎來投資者信心上升、經濟增長和債務可持續性的良性循環。”高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