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馬爾薩斯提出了著名的人口理論,但是,我們所論證的事實很可能與他的描述不同。隨著出生兒和勞動力的減少,老齡人口的增加,“人口爆炸”很可能是一種內向爆炸(即人口劇減),而不是外向爆炸(人口激增)。
世界人口已經接近70億,媒體在報道這個消息時都表示出了極度的驚恐。“我們不得不向人們提出警告,”《國家地理雜志》嚴肅地指出,“必須非常、非常小心地處理這個問題?!?/p>
毫無疑問,持續的人口增長,特別是貧困國家的人口增長,對世界經濟和環境都造成壓力。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現在的問題不是人太多,而是新增人口太少。而且,新增人口稀少,不再只是發達國家存在的現象。包括伊朗、巴西、中國在內的幾個大的新興市場國家,出生率都低于美國。
短期來看,這是一個好消息。一些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巨大的勞動力規模以及青少年人口減少的條件一一也就是“人口紅利”——來驅動國家的經濟。但是,從未來二、三十年來看,這些經--濟體將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問題: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動力的減少。
這個景象在日本和歐洲大陸(如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東歐大部分國家、斯坎迪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已經出現。研究數據顯示,這些國家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20%甚至以上——在美國,這個比例僅為15%——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翻一番。
在這些國家中,上升的債務負擔和不斷減少的勞動力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降低了經濟轉型的機率。這種情況甚至發生在歐洲運行最為良好的經濟體中,還發生在日本——個高速運行了數十年,最后因勞動力匱乏而被迫收縮的經濟體。
到2030年,人口問題將扼殺這些經濟體的活力。舉例來說,德國、日本、意大利和葡萄牙將出現每兩個勞動人口養一個退休人口的現象。美國的情況會略好些,約每三個勞動人口養一個退休人口。根據斯坦福大學長壽研究中心的研究,這種情況會持續到2050年。
但是,人口問題影響最大的,不是在歐洲和日本,而是在亞洲。在未來的幾十年里,韓國、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都會步日本的后塵。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并不富裕,社會保障體系也不完善,人口老齡化將成為—個嚴峻的挑戰。在中國,低生育率主要是源于計劃生育政策,但是伊朗、墨西哥和巴西等國出現生育率偏低的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劇的社會壓力以及婦女的獨立性增強都可以可能是導致這種局面產生的原因。
當然,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仍然在增長,但是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壽命的延長,而非出生率的提高。但是人們往往據此作出錯誤的推斷,盡管人口減速很可能比現在預期的還要快。
人口有可能繼續增長的地區是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如尼日利亞和坦桑尼亞,到2050年,人口可能翻一倍或兩倍。但是,非洲的城市化和發展,也可能最終會導致生育水平的下降,這個現象我們在巴西和亞洲已經看到了。
人口下降與另一個現象緊密聯系,那就是丁克家族的增加,特別是在發達國家。這對社會將帶來長遠的影響,畢竟,如果有兩個子女,每個子女再生育兩個子女,未來就會有四個后代,而如果一個都不生,就沒有后代,而且是永遠沒有。
另一個人口現象就是不婚、不育族的增加,這里的不婚族指的是,并非出于生理問題和其它硬性原因而選擇不結婚的人士。在意大利、日本和中國臺灣,適婚、適孕年齡的女性選擇不結婚或不生育的比例越來越高。在日本,三分之一的30歲女性都是未婚的,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亞洲的其它發展中國家。
不生育的現象之所以如此廣泛地存在,與城市化進程、高房價、職場激烈的競爭以及女性的職業前景提升有關。世俗社會所信奉的自我價值實現,也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我們可能會看到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人口革命。隨著大部分的人口選擇不婚或不生育,將來的老齡化會成為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有可能會退化分解。地球可能變得不那么擁擠,但是,這是不是又有些可悲呢?
上世紀60年代,馬爾薩斯提出了著名的人口理論,但是,我們所論證的事實很可能與他的描述不同。隨著出生兒和勞動力的減少,老齡人口的增加,“人口爆炸”很可能是一種內向爆炸(即人口劇減),而不是外向爆炸(人口激增)。
到2030年,德國、日本、意大利和葡萄牙將出現每兩個勞動人口養一個退休人口的現象。美國的情況會略好些,約每三個勞動人口養一個退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