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下稱李寧體育)2011年上半年業績公告正式發布,從而證實國產運動品牌“老大”已然易主,安踏已超越李寧成為本土第一運動品牌。
作為銷售額最高的兩個國產運動品牌,李寧和安踏—直是業界關注和比較的焦點。長期以來,李寧體育所經營的李寧牌一直被認為是本土運動品牌“領頭羊”。雖然早在2007年,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下稱安踏體育)凈利潤就已超越李寧體育,不過李寧體育在銷售總額、終端數量上始終保持著較大領先優勢。
而2011年中期報告顯示,安踏體育銷售額首次超過了李寧體育,而且是全面的超越:安踏體育上半年凈利潤達到9.27億元,同比增長22.6%,而李寧體育上半年凈利潤2.94億元,比去年同期的5.82億元減少了49.5%,近乎腰斬;單一品牌比較,今年上半年,安踏牌產品銷售額39.86億元,同比增長22.97%,超出李寧牌0.91億元。
轉身扭到腰的李寧
今年5月以來,李寧體育的首席品牌官、首席運營官、首席產品官等多名高管陸續離職。盡管幾位離職高管都將離職原因歸結于個人等原因,但業界普遍認為,半年內集中發生較大人事變動,與李寧“品牌重塑”不甚成功有關。
去年,李寧即提出了十年內成為全球五大運動品牌之一的目標。去年6月,李寧體育拿出“品牌重塑”計劃,并喊出“MaketheChange”(讓改變發生)的新口號。但接踵而來的改變,卻是產品庫存積壓、渠道不暢等原因導致的訂單下降。
在品牌、營銷、設計、質量等方面都還沒有做得足夠好的時候操之過急,或許是李寧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急著在國際上挑戰耐克和阿迪達斯,—方面又難舍國內中低端消費群體提供的驅動力,李寧體育在品牌定位上陷入糾結——先是以本土高端品牌示入,貿然提價遭遇挫折后又想重回廉價路線。
李寧體育在公告中聲稱,“本集團正處于主動變革的初期,而轉變不會一蹴而就,我們預期未來兩到三年將是變革過程的陣痛期。”這也意味著,李寧體育做好了兩三年內業績下滑的準備。
“漲”聲一片
此番李寧品牌定位的變革,源自李寧體育對市場的分析,成本上升是重要原因之一。李寧體育的2011年半年報中表示,“成本上漲正在深刻地影響整體產業結構,給產業價值鏈各個環節帶來巨大影響。”
除了眾所周知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的上漲之外,商業地產趨熱帶來門店租金成本的上漲也是漲價的重要原因。來自2011年中期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被統計的8家運動品牌門店總數達到了46245家,李寧、安踏、3610、匹克、特步等五大運動品牌門店均已超過7400家,李寧更是首次突破8000家,達到了8163家,“萬店時代”已不遙遠,這也意味著運動品牌渠道爭奪更加劇烈。
今年7月,李寧體育發布公告,其201 1年第四季度新品訂貨會產品零售價格同比上漲超過5%,服裝和鞋產品的平均零售價均增長超過10%。此前,安踏、特步、匹克和3610等運動品牌在訂貨會上也公布了類似的提價消息。
其實,早在今年4月前后的春夏裝訂貨會,國內五大知名運動品牌的運動鞋和服裝即已宣布漲價,不過,由于春夏裝產品價格基數低,消費者感受尚不明顯。但冬裝售價較高,而漲幅又超過兩位數,消費者將感受明顯。
模式的PK
有業內人士認為,安踏體育之所以能夠順利超越李寧體育,坐上本土運動品牌“頭把交椅”,除了后者正處于變革陣痛期外,關鍵在于安踏體育全產業鏈管理的垂直整合模式。
李寧體育借鑒耐克實行輕資產模式,即將產品制造和零售分銷業務外包,集中精力在品牌研發和品牌塑造方面;而安踏體育則整合供應鏈的低端到高端,實行全價值鏈的管理和投資運作,不僅控制自有的工廠,也有自有的渠道。
借助模仿來的輕資產模式,李寧的品牌影響得以強勁崛起,并長期占據了市場和消費者心中的本土運動品牌“一哥”地位。與李寧相反,堅持產業鏈垂直整合模式的本土運動品牌表現優異,諸如安踏、361°、特步、匹克等泉州運動品牌,今年上半年業績也都表現不凡,銷售額和凈利潤增長率均在20%以上。
在塑造品牌之前,這些泉州制造廠商擁有較強的生產制造背景,打造品牌之后,它們堅持擁有自有工廠,對產業鏈進行整合。雖然就毛利率而言,它們并沒有優勢,甚至還略低于李寧的水平,但這種模式對于控制成本有著天然的優勢,從而贏得了較大的戰略發展空間。
不樂觀的未來
安踏要坐穩“頭把交椅”,并不輕松。
2008年奧運會后,不少本土運動品牌開始活躍在公眾視野之中,從贊助熱門體育賽事到邀請國內外知名運動員代言,本土運動品牌的強勢崛起,逐漸改變洋品牌“一統天下”的市場格局。
在經歷了一輪品牌爆炸的時期后,本土體育用品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附加值偏低、同質化嚴重的瓶頸期:比如盲目擴張、惡性競價的無序競爭,比如忽視研發、依靠模仿的低層次經營,比如不重內涵、只求噱頭的廣告策略。
價格、銷售網絡、成本控制,仍是本土品牌的立身之本,本土體育用品行業還未擺脫低端制造業的影子。
如今,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國際運動品牌正向二三線城市下沉,不斷侵蝕本土運動服裝品牌的布局重點。而匯豐在一份報告中又指出,中國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并不高,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隨著耐克和阿迪達斯紛紛推出各種低價款,本土運動品牌的擁躉能否保持忠誠度,仍是未知數。高盛的研究報告認為,隨著行業老化,國內那些規模偏小,缺乏現金的體育用品品牌將會被淘汰。雖然李寧、安踏等一批實力較強的品牌能挺過危機,但其利潤將回落至比現在更合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