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歐洲所發生的這場危機,中國既不能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也不可能治愈歐洲經濟的萎靡不振。
戛納的G20會議上,所有的眼睛都盯著中國。許多人希望,中國能夠對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伸出援手。隨著希臘援助計劃的進一步展開,EFSF規模擬從4400億歐元增加至一萬億歐元。
在會議上,法國總統尼古拉斯·薩科齊(Nicolas Sarkozy)表示,歐盟希望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而EFSF的首席執行官克勞斯·雷格林(KlausRegling)也在10月下旬飛往北京,與中國政府的高層見面。
這僅僅是—個又說活動的序曲。國家主席胡錦濤贊揚了薩科齊及其他歐洲領導的“決心”,但是并未承諾給予支持。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我們需要等待技術上的細節進—步明確,并且在決定投資之前,進行認真的研究。”
新華社的評論則解釋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對于歐洲所發生的這場危機,中國既不能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也不可能治愈歐洲經濟的萎靡不振。”新華社如此表述。
不做“救世主”
為什么中國政府不想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呢?首先,歐洲的這個計劃很顯然只是另一個臨時性計劃。今年3月和7月,歐洲都曾經出臺了“復雜的”和“最終的”計劃,但是僅僅幾個月后,這些計劃就被新的計劃所取代。
其次,歐洲人并未保證會盡力自救。現在歐元區的領導人多方尋求幫助,以解決EFSF的資金缺口,但是他們未曾考慮過用自有資金,或者發行主權債券。
投資基金公會主席程劍慧在出席論壇時就表示,盡管EFSF達成最后協議,決定通過擴大規模來解決希臘債務危機,目前歐洲各國亦尚算意見統一,都表現出愿意合作的態度。但長遠而言,倘若要解決歐洲經濟問題,仍需較長時間來解決,并且在未來適當時候,需要對EFSF規模是否足夠做出反思和改善。
第三,歐洲并不需要中國的錢。歐洲大陸有充裕的資本,一向是資本輸出國。“歐洲向外融資,并非因為他們缺錢。”北京大學的麥克·佩蒂(MichaelPetfis)說,“他們不需要中國的資本,他們只是需要不用償付的資本。”
毫無疑問,中國的領導人可不想把錢白白打水漂。但是,也有一些原因可能促使中國最終直接或間接地購買EFSF所發行的債券。
首先,中國外匯儲備的四分之一是歐元,目的是減輕對美元的依賴。因此,中國的央行投資了EFSF的債券也并不奇怪。實際上,中國要盡可能地保持現有的歐元投資不貶值。
而中國支持歐元區還有一個理想的原因,那就是這可以削弱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歐洲的訂單減少可能導致中國沿海地區的嚴重社會問題。工廠的倒閉可能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特別是在目前內需已經被逐步調動的情況。
中國政府最終是否真的決定購買歐洲資產,程劍慧相信,政府將評估其資產價值、升值潛力,以及風險因素和投資回報等才能決定。
中國政府最終是否真的決定購買歐洲資產,程劍慧相信,政府將評估其資產價值、升值潛力,以及風險因素和投資回報等才能決定。
或有條件伸援手
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Marrin分析認為,“面對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歐洲希望中國能出手相救。而作為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歐洲經濟若有衰退也將會牽連北京。不過,跟其他投資者一樣,中國希望其投資的安全性得到保證。此外,北京還有可能提出一些條件,諸如希望歐洲能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此舉會讓歐洲企業難以針對中國競爭對手實施反傾銷措施。”
此前德國《世界報》報道稱,“有來自歐盟外交圈的消息說,歐盟將在明年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是沒有說明具體時間。事實上,歐洲人在這個問題上是存在分歧的,主要是英國、法國、荷蘭及許多急需中國金融援助的國家,對中國的要求容易接受。相反,德國和斯洛伐克表示懷疑。”
美國福克斯網站的文章稱:“一些分析家說,中國可能對歐洲提供幫助,不僅僅是為保護其全球貿易,還可能會討價還價。一位中國學者說,‘歐洲有許多著名品牌、知識產權,以及優良的企業資產。我們為什么要擔心拿不到足夠的回報?’”
“歐洲領導人目前正承受巨大壓力,以完成他們削減希臘債務、重振歐元區的計劃。法國財政部長FrancoIs稱,中國的投資將是‘信心的體現’。也有中國分析家對投資持懷疑態度。‘如果一切救市措施都不明朗,難以評估,那怎么能讓中國參與其中呢?’一位學者說。”文中寫到。
中國國內媒體評論則認為,中國過去外匯儲備大購美債,卻面對美元貶值,是否減持手上美債處於進退維谷,提防繼美債陷阱之后,現在又來了歐債陷阱。歐債頑疾難愈,不論直接或間接投資歐債,投資風險不低。
媒體稱中國不可強出頭做救世主,為歐債埋單,在—定條件下才可考慮投資歐債,首要是擔保投資安全及由名經濟強國聯手出資,其次是歐洲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以及放寬對華出口高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