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電視臺的3·15晚會曝光了虛假鑒定文物的利益鏈條后,藝術市場的種種亂象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就在近日,央視二套的《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了一期關于藝術品投資難斷真假的節目,再次引發了行業內外相關人士的熱烈探討。在如今市場秩序亟待健全的時期,如何獨具慧眼,謹防上當受騙成為人們目前最為關心的話題。
這期引發熱議的節目從一位具有二十年書畫收藏經歷的業內人士‘打眼’開講。該人士對古代書畫情有獨鐘,在去年一家大型拍賣公司舉辦的春季拍賣會上,他被三幅古畫深深吸引,其中一幅拍品在圖錄中還專門注明“真跡無疑”。經過多輪競買后,他以將近20萬元的價錢將那三幅作品納入囊中。當這位藏家回家后發現畫作有些不對勁。憑經驗判斷,那三件花了大價錢的拍品很可能是贗品,而且極有可能是印刷品,其中包括那幅被專門標注“真跡無疑”的作品。在節目播出之時,雙方各持己見,此事還沒有一個定論。
歸根到底,關于藝術品真偽問題的難點就在一個鑒定上。中國《拍賣法》第61條第二款的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也就是說,只要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之前聲明不能保證拍品的真偽或者品質的,拍賣之后,即便是贗品,拍賣公司也無需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的規定,就給了一些不法拍賣行以可乘之機,而對于藏家或藝術品投資者無疑更加大了投資的風險。
究竟誰能為藝術品真偽負責?北京天雅古玩城北平畫店的經理劉曉成表示對藝術品這種所謂的鑒定也好,評估也好,它實際上是一種經驗積累的過程,那么鑒定人員的從業經歷往往才是我們最看中的。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在市場一線經過市場實踐檢驗的那些專家可以幫助確定藝術品真贗。另外,通過公眾認可的平臺——藝術品拍賣公司可以說一個良好的途徑。北京亞洲宏大拍賣公司的總經理徐顯峰表示,在大多數拍賣品都推出免責申明的時候,他們對外的廣告就是保真拍賣。這樣的做法也是為假貨泛濫的局面找到一條可行的解決辦法。他們的保真是以畫家本人的鑒定結果為最終的結果,不管畫家承不承認,只要是他說了我們就以他為準。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品投資經紀人模式也是保障我們藝術品投資安全的一個很好的途徑。藝術品的鑒定是一個非常專業化的技能,需要具有豐富市場實踐甚至理論的專業人員對此把關和鑒別,藝術品愛好者由于所見數量和質量有限,很難在短期內形成對藝術品真偽和質量高下的定見。同時,藝術品市場的利益驅動著市場中大量贗品和仿品的出現,憑借僥幸心理或者一知半解就想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慧眼識珠并不容易。藝術品投資經紀人則可以憑借藝術品鑒定的知識,業內專家人脈,市場信息和趨勢的把握從很大程度上保證藝術品投資的安全穩健。萬一有不妥之處,也可以依據約定的相關責任與義務來協商解決問題,減少很多麻煩。
目前,我們看到很多藏家和投資人逐漸接受藝術品投資經紀人的形式,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相對于較為成熟的國際藝術品市場,國內藝術品經紀人模式和制度還沒有成形,也還需要行業相關部門和市場的主流意識認可。我們可以想見,聘請專業經驗豐富的專家或者經紀人負責鑒定藝術品,并支付相應的傭金是合理的,這些付出與在尚不成熟市場購買到贗品所冒的風險相比要劃算的多,同時在與行家或行業經紀人交流的過程中,藝術品藏家也可以進一步學到更為精專的知識。行業主管部門和市場從業人員也可以就此形成制度或規范,共同維護藝術品市場長遠發展。
目前,一方面假貨泛濫,無數的陷阱充斥著市場,每天都有人上當。另一方面,現在的藝術市場有巨大的消費群體,根據這個巨大的需求,巨大的仿古群體也由此產生。經紀人就像收藏家的拐杖和護身符,這將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