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興紫砂工藝史上,時大彬是—位公認的紫砂巨匠,他對宜興紫砂壺藝所作出的杰出貢獻,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
時大彬,號少山,為宋尚書時彥的裔孫,明代萬石間紫砂名家時朋之子,其出生年代不詳。徐秀棠大師在《中國紫砂》—書中稱“時大彬可能生于嘉靖末年(公元1566年)?!痹谝伺d紫砂工藝史上,時大彬是—位公認的紫砂巨匠,他對宜興紫砂壺藝所作出的杰出貢獻,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
李景康、張虹先生在《陽羨砂壺圖考》—書中對他的紫砂壺藝作了深刻而精辟的分析:“上兼金沙僧、龔供春之特長,下垂明清兩代之極軌?!背浞挚隙藭r大彬之所以成為—代巨匠是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所取得的,他能虛心學習,傳承上要藝人之特長;同時又極富勇于改革和大膽創新精神。
技法革新,開一代先鋒
《陽羨砂壺圖考》上稱:“壺藝傳至大彬,始蔚為大觀,為完成時期?!鼻迦擞每驮谄洹兑伺d慈壺記》稱,壺藝“至時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為之。供春更斫木為模。時悟其法,則又棄模。而所謂削竹如刃者,器類增至今日,不啻數十事?!备v清了三位巨匠制壺的不同成型方法,并強調時大彬有很好的悟性和獨創性。正如當代顧景舟大師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一文中深刻指出“時大彬的制壺技法一改早期斫木為模的制法,完全改用追片、團圈、打身筒的泥片鑲接成型技法”,這是紫砂壺藝的飛躍,從而奠定了宜興紫砂代代相傳的全手工泥片鑲接成型工藝技法的基礎。
時大彬在宜興紫砂工藝的創新技巧上,亦占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徐偕鳳在重修《宜興縣志》中評價道:“供春制茶具,款式不……·繼如時大彬,益加精巧,價愈騰?!?/p>
對茶藝極有研究的清代戲曲作家張大復(1554-1630年)在《梅花草堂筆談》文中談時的作品“有如名窯寶刀,四維上下虛空,色色可人意?!彼淖髌罚缫娖淙?,他“為^敦雅古穆,壺如之,波闌安聞,令人起敬”,他的早期作品,多仿供春大壺,樸雅堅致。后來自從“游婁東,聞陳眉公,郎琊太原諸公,品茶之論”后,遂改制小壺,壺藝風格為之一變,壺藝愈益精進。吳梅鼎評價時壺用“典重”兩字,清人陽羨詞人陳維崧評價他:“彬也沈郁并老健,沙粗質古肌理勻?!睍r壺的“沙相質古、補雅堅致”的獨特藝術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有“千奇萬狀信手出,巧奪波詩萬態新”之譽。他一生創作了多種新造型新花式。如菱花八角、梅花六角(方)、仿供春龍蛋、提梁、漢鮮、僧帽、扁壺、柿形、橄欖形等多種款式,“諸款具足”,其造型有圓器、方器、仿生象形(花貨)及筋囊器,還有盂(水注)、坐相彌勒佛雕像等多種,不愧是紫砂造型的多面手。
紫砂泥配土與壺銘裝飾
在紫砂泥料的配制上,時大彬大膽采用當地所產的五色土紫砂泥原料進行混合配制,或“雜以碉砂”,以達到“諸土色亦俱足”“殼縐周身,珠粒隱隱”的藝術效果,周容在《宜興慈壺記》一文中“時大彬故人以沙,煉土克諧”時加按語說:“砜砂即陶缸已成之器搗碎舂之參入土中,故曰玥參砂”,講得比較清楚?,F代紫砂藝人采用的調砂、鋪砂法就是沿襲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頤景舟大師曾仔細觀察南京、上海、揚州三處博物館珍藏的時大彬壺,發現肘壺所采用的紫砂胎泥“精選純凈,加工細致,一改早期砂胎類似缸壇原料的粗氣”并“重視砂泥原料色澤的調配,講究器物燒成后的表面潤澤效果?!痹诩毮伒姆哿现袚竭M較粗大均勻的顆料,即所謂“或雜似砜砂土”,使壺顯得樸雅、堅栗、妙不可思。
此外,時大彬制壺也很重視款識、題銘,表現出較高的文化修養。
“初傳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到后來他自己刻苦習練書法,“竟運刀成字,書法雅閑,在《黃庭》《樂毅》帖間”。他還開創了紫砂壺銘裝飾的先河,多鐫于壺底。如:“客耕武原,見茗壺一柄于仉氏六十四硯齋,底銘:‘一杯清茗,可沁詩脾。大彬’十字。”(陳鑣《松硯齋隨筆》)“碧山壺館藏豬肝色大壺,底銹‘葉硬經霜綠,花肥映日紅。大彬制’行書?!?《陽羨砂壺圖款》)
就目前發現的時壺傳器,已有在壺身進行刻銘裝飾的贊頌例了。如:1987年5月,延安發現的楊如桂墓出土的大彬提梁壺(通高15.5厘米),主人是明末山西陵川縣知縣,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壽終。壺身銘文:“以公于養浩然大彬”行書。
故宮博物館藏器特大高執壺(通高27厘米),壺身銘:“江上清風,山中明月,丁丑年大彬”行草,刻紋較深,字跡飄逸灑脫。據香港中文大學葉佩蘭女士及南博的陳江先生識為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筆者認為丁丑年應是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較妥,因為如按該壺作于萬歷五年的話,則時大彬的生辰當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甚至更早,那么到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時大彬已超過百歲了。
據徐庚的《前塵夢影錄》(卷下)中所載一時壺,正面刻“負來而行道,凍餒而守仁”十字;另一面作畫:“耕夫攜孩童”,徐庚稱這是時壺中最佳之一,首創在紫砂壺上進行詩畫裝飾。另從故宮博物館晚明雕漆四方壺看,壺底有“大彬”款,整壺用雕漆手法進行深淺浮雕圖案裝飾,壺身兩面開光,畫面為“山林品茗圖”。
除技藝修養外,時大彬還十分重視紫砂匠師的培養,據記載,時門弟子眾多,不下十余人,其高徒李仲芳、徐友泉的壺藝成就最為突出。當時人稱“壺家妙手稱三大”即時大彬自己以及李仲芳、徐友泉師徒三人。他“所傳弟子甚眾,皆知名于世。”其徒還有歐正春、邵文金(又名亨祥),邵文銀(又名亨裕)、蔣伯萘(又名時英、伯敖)、陳信卿、陳光甫、陳俊卿,再傳弟子有沈君盛、陳子畦(嗚遠父)、謝龍文等。
時大彬為明代后期宜興紫砂工藝的蓬勃發展,為宜興紫砂傳統的工藝體系的形成,創造優秀燦爛的紫砂文化作出了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