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開始,以藝術品份額化為代表的證券化交易所在各地紛紛出爐,在金融創新和高回報的幌子下,無序的交易風險已如“火藥桶”般積聚。
在不計成本的炒作中,藝術品股票將成為“擊鼓傳花”的游戲,風險系數被無限放大。
自去年3月開始,交易所證券化猶如井噴。隨著國家正式確定了文交所的法律地位后,全國各地涌現了十余家文化產權交易所。與此同時,不少以金融創新為名,從事貴金屬、農產品等投資品種的交易所也相繼亮相。
規則混亂,風險堪忱
雖然投資品種不同,但這些區域性的交易所都存在證券化的共同特點,其中民營股東雜陳、交易規則簡陋、監管困難,隱藏著諸多隱患,加上泛濫的流動性急需投資渠道傾瀉,投機泡沫越發明顯,各類交易風波頻繁發生。
我國首家有色金屬現貨電子交易所——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在4月21日開市當日,現有的兩個交易品種銦、白銀剛—開盤就急封漲停。已于4月下旬完成申購、搖號及認購等程序的鄭州文交所首批份額產品,卻在國家文物部門的“涉嫌非法經營文物,要求調查核實”的公函下陷入兩難。
作為上海黃金交易所重要補充的天津貴金屬交易所,以12.5倍的高杠桿吸引了許多投資者介入,自去年開市到今年3月,累計交易金額已突破2800億元。據調查,雖然國際貴金屬價格在不斷上漲,但參與交易的近九成投資者卻蒙受了虧損。
在眾多交易所的交易風波中,最具代表意義的莫過于今年1月天津文交所推出了藝術品股票,“像炒股票—樣炒藝術品”,此類金融創新產品成為了各路資金瘋狂追捧的對象,不斷飆漲和跌停的行隋刺激著投資者的神經。根據雅昌藝術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春拍以來,國畫大師齊白石的71幅作品被成功拍賣,營市值約為9659萬。而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兩只藝術品股票《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嘯萬里觸龍門》和《燕塞秋》的總市值就一度飆漲至1.02億元和8535萬元,漲幅高達17倍,相當于齊白石142幅作品的價值總和。然而市場始終無法長久支撐不理性的暴漲,目前,這兩只股票已陷入“許跌不許漲”的尷尬境地。
如此極端的市場行情,不由讓人想起了30年前日本藝術品市場的前車之鑒。自1980年開始,日本的藝術品投資逐漸興起,投資者大肆投機藝術品,據統計,截止1990年,日本從海外購買藝術品總額逾600億日元,藝術品市場在3年間急速膨脹了3倍,總額超過一萬億日元。然而,隨著投機泡沫破滅,日本藝術品市場一路暴跌,即使到2004年市場復蘇,但平均成交價也僅為泡沫期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