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11年的經濟發展態勢,盡管專家們預測不_一,也沒有統計數據全面證實,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可能已經出現。在金融領域,隨著存款準備金率不斷創出新高,國內銀行業為維持75%的存貸比而不斷收縮借貸戰線,部分企業資金壓力大增。此外,經常項目順差減少,也是經濟減速的—個因素。
這說明,未來中國經濟增速將出現系統化下移,這也意味著從1980年開始的中國經濟增長奇跡,也可能就此結束。過去30年,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由排名第11位提高到現在的第2位,長期和高速的經濟增長方式在其他國家很少見到。因此,不少人認為中國走出了—條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甚至將中國罕見的經濟增長過程視為—個“奇跡”。
那么,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增長速度,到底是像一些人聽說的那樣,是因為中國政府決策者的英明,還是因為中國的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增長結果并非其他國家所期望呢?現在越來越多的觀察家開始擔憂,中國經濟將可能由于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率、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以及政府債務的擴大和資產的泡沫,而在2011年開始減速,并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實際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已為中國經濟減速埋下了引信。盡管政府決策層2008年11月出臺的4萬億人民幣刺激方案,是對金融危機恰當回應。但這聲勢浩大的刺激方案加劇了中國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可能推遲中國向更具可持續性增長模式的轉型。不過,這些刺激措施促使中國經濟擺脫了低迷。若非如此,中國經濟可能已陷入深得多的衰退。
雖然中國擺脫了金融危機,走出了與其它經濟體不同的發展路徑,但其經濟增長方式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由于改革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和制約制度,致使—些行業或地方政府犧牲環境和民生利益—味追求GDP士曾長。問題是,盡管GDP年增長率已超過8%以上,鋼鐵、汽車、紡織、水泥等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利跡象,使資金和能源造成極大浪費。
其實,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并非越快越好,因為經濟增長速度受到國內資源的約束。許多資源已超出經濟增長的極限,因而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如中國的鐵礦石、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超出50%以上。換句話說,如果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國內資源允許的范圍,就會出現經濟過熱和價格水平的急劇上升,結果只能是滋生產能過剩,經濟也必然會因大起而出現大落。
現在,坊間存在一種普遍的假設,即中國仍將保持快速的增長,中國有可能避免中等收入人陷阱并躍升到中高收入國家。但是,值得—提的是,上世紀下半葉,只有非常少的國家完成了這種轉型,而大部分的國家,比如拉美國家,仍然掙荊在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路上。鑒于中國的巨大規模和一系列結構幽司題的挑戰,實現這—轉變任重而道遠。
政府決策層也意識到這一點,從去年下半年起,對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采取了不少限制措施。預計政府還將會進—步實施貸款配額、提高銀行準備金率、大幅加息、出臺有針對性的房產稅,并可能允許人民幣以高于預期的幅度升值。上月,央行再一次提高銀行準備金率是出臺后續措施的信號。
事實上,中國經濟減速是一個必經的階段。當然,這對習慣于長期經濟高速增長的一些人來說,也許覺得中國經濟會因此而倒退。不過,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中國必須讓經濟增長進行適當調整,即主要以出口、投資為主,逐漸轉向國內消費為主,同時,還需要在增速上做出妥協。更重要的是,為改善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在經濟贈長上做出短期的犧牲還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