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是投資者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一個“窗口”。對于某些奉行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而言,其重要性顯然不言而喻。但從A股市場誕生以來披露的質量上看,明顯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每年的4月30日前,是披露年報的“法定”時間。除非有特殊原因,上市公司一般都會按照先前約定的時間進行披露。盡管在年報正式披露前,監管部門為了防范信息泄漏等方面的考量要求上市公司提前預告業績,但要想對上市公司有一個更加詳細的認識,唯有年報才會給出答案。
與往年一樣,2010年度上市公司年報再現了“打補丁”的一幕。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3日,滬深兩市共有60多家上市公司在年報披露后再次發布修訂或補充公告,涉及的項目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并且,其中竟然有相當一部分是“烏龍”問題,主要表現為數據上的錄入錯誤或差錯,或者是該披露的信息被遺漏。
如貴州茅臺高管去年的薪酬居然高達500億元,而其年利潤也不過50.512億元,出錯的原因在于本應是以“元”為單位的薪酬,年報中反映為“萬元”。真可謂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另外,貴州茅臺近三年來年報出現錯誤竟然高達60多處。貴州茅臺可是市場上酒類公司的一面旗幟,一直受到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的追捧。就是這樣一家公司,沒想到在年報披露上樹起了另一面“旗幟”。
在筆者的印象中,2007年度上市公司年報“打補丁”的現象最為突出。滬深交易所年報事后審核結果顯示,兩市共有212家上市公司為年報“打補丁”。其中,上交所有關部門共發出340份事后審核意見函,要求上市公司就年報中的有關問題作出解釋和說明,共有165家公司刊登了補充或更正公告。深交所共發出各類問詢函214份,并督促47家公司就年報中的重大遺漏或錯誤刊登了年報補充或更正公告共61份。而截止2007年末,在上交所掛牌的上市公司只有862家(九發股份在規定時間內未披露年報)。861家披露年報的公司中,居然有165家出現“打補丁”的情況,占比近20%,間接說明年報披露質量是何等的差。
當然,隨著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規范以及在制度上的進一步完善,這兩年來年報“打補丁”的現象已大為改觀。盡管如此,上市公司年報“打補丁”現象仍然是市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其實,無論是《證券法》還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以及證監會頒布的其它規章制度中,對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二條就明確規定,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但實際情況卻是,沒有做到“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大有人在,年報“打補丁”現象即是典型的代表。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后再“打補丁”,并不意味著“補”了之后就一了百了,其中牽涉到多方面的問題。其一,如果年報中出現差錯或事后進行補充與更正,此前披露的年報就不是真實與準確的,那么是否可以認定其中存在虛假記載與遺漏。若此,投資者因受其影響導致投資出現損失,是否可以向上市公司進行索賠?其二,一家上市公司連一年一次的年報都會出差錯,上市公司是如何對待其投資者的?這樣的上市公司值得投資者信任與投資嗎?俗話說,魔鬼藏在細節中。連年報披露工作都做不好的上市公司,又如何能夠管理好本企業?另外,上市公司在其中該承擔什么責任?監管部門是否應該強化對“打補丁”現象的監管?
如同市場投機猖獗一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一直是市場的“老大難”問題。監管部門年年強調,但年年還是會發生違規甚至違法的事件。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年報“打補丁”現象之所以成為“風景”,與某些上市公司的重視程度不夠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現行信息披露機制中監管的缺失與缺位有關。筆者以為,解決年報“打補充”現象,唯有通過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