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投資意愿下降;融資渠道狹窄;稅費過高,社會負擔沉重;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公平原則并未完全顯現;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法律體系不完善等五大問題亟須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溫州目前企業主因企業困境出逃的風波僅僅只是冰山一角。
調研組成員:
組長:黃保苗,浙江省區域經濟合作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
副組長:蔡寧博士,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
項目參與人員:
王賢谷,浙江省區域經濟合作企業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
謝文武博士,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等
為傾聽當前中小企業的訴求、呼聲和建議,浙江省區域經濟合作企業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聯合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共同開展了“浙江省中小企業生存狀況”的調查。調查工作于今年6月份開始,8月中旬結束,調查企業來自于杭州、寧波、嘉興、溫州、紹興、臺州、湖州等地市,調查行業涉及機械制造、紡織服裝、家具、建材、五金、電器、醫藥、化工業等。調查組通過座談、問卷分析、實地走訪、典型企業解剖等方式,比較全面與客觀地對當前浙江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進行了分析。
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
調研發現,當前中小企業面臨著五大問題。經營環境惡化趨勢未改,實業投資意愿下降,企業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資金市場價格飆漲,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依然沒有解決,企業經營面臨難以為繼的困境;稅費過高,社會負擔沉重,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公平原則并未完全顯現,中小企業的發展難以得到有效支撐;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體系不完善,中小企業合理正當的權益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等。這些問題表現為以下五對突出矛盾:
第一,經濟持續增長“必須依靠制造業支撐”與中小企業“實業經營意愿不斷下降”的矛盾。由于勞動力、原材料、資金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升的趨勢仍在延續,匯率上升壓力并未消除,制造業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另一方面,創新不足約束下資產投資利潤率幾倍,甚至十幾倍于制造業利潤率的局面依然存在。由此,中小企業實業經營的信心嚴重受挫。
第二,“民間資金充?!迸c中小企業“再生產所需資金極為匱乏”的矛盾。
中小企業在經濟中占有很大份額,對經濟環境和政策的反應極為敏感,在缺乏差異化的宏觀調控政策作用下,資金供求及其結構嚴重失衡,“融資難”現象在浙江中小企業中表現更為突出。浙江省存款余額已達6萬億元人民幣,但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資金極為短缺的困境,銀行不斷緊縮貸款,融資成本一路飆漲,企業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的生存危機:(1)銀行貸款的融資成本劇增。為應對通脹人民銀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資金供應趨緊,在金融體系建設遠未完善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成本劇增。目前企業貸款500萬,銀行會扣押100萬作為存款,還會向貸款企業搭售基金、收取咨詢費等,因而,企業貸款利率已達12%,有的甚至超出15%。(2)銀行貸款難度大大增加。調研企業中77%的企業認為從銀行獲得融資比較困難,由此或多或少都存在民間借貸行為。在新增貸款難度大大增加的同時,“轉貸”審批時間延長,要求也更為嚴格。由此,在企業通過民間借貸來墊資還款的現象比較普遍的情況下,“轉貸”申請被拒所引致的企業營運風險加大。(3)正規渠道的告貸無門,導致民間借貸畸形繁榮。今年初開始,許多中小企業尋求民間融資、借貸利率也出現大幅上漲。參與調查的企業中通過民間借貸獲得資金的年利率最高達到38%,最低為10%。實際上,浙江省有些地區民間借貸的月息高達八分,甚至一毛二。
更為嚴重的是,相當部分的企業自有資金、銀行信貸資金以及民間借貸資金從實業流出,如資金鏈斷裂,將會導致嚴重的區域性金融風險。
第三,中小企業期盼“減負輕裝前行”與現實中“社會負擔依然過高”的矛盾。
調查中,約有75%的企業認為在當前用工成本、資金成本、原材料成本全面上漲的困難時期,過重的社會負擔并沒有相應減輕,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生存壓力更大,但稅收負擔卻一點不低于大企業。寧海一家服飾企業以往每年所上繳的稅費總額占年營業額的9%-10%左右,該企業擴大規模后繳納稅費上漲遠遠超過產品價格上漲,因而出現了營業額增加、利潤反而下降的局面。
另外,中小企業沉重的社會保障責任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大障礙。在調研過程中,絕大多數企業主認為企業在社會保障中承擔的責任過大,希望國家能出臺政策與措施,減輕中小企業在社會保障方面的過大壓力。第一,企業社保繳費比率偏高,相當于職工繳費的2倍以上,而國家財政補貼僅占社?;鹗杖氲?0.21%,企業不勝重負;第二,企業社會保障繳費不區分企業類型,依據員工薪酬一定比例提取社會保障費用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顯失公平。
第四,政策與制度設計中“缺乏傾斜措施”與中小企業“競爭能力薄弱”的矛盾。中小企業因在技術、資金、人才和管理上的弱勢地位,需要政策給予一定的傾斜和足夠的扶持。但事實上在具體項目的落實和實施過程中,中小企業往往面臨更高的進入門檻。
第五,扶持中小企業的“法規政策相繼出臺”與現實中“合理正當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的矛盾。自2002年《中小企業促進法》頒布以來,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但相比美、日、德等國,我國仍然存在法律體系、實施細則、配套政策和相關條款不夠健全的問題,法規與政策的執行和落實工作還有待加強。
破解中小企業困境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情勢,切實可行的措施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盡快在國家層面建立中小企業主管機構。創新中小企業的管理體制,在國務院直屬部委層面增設一個主管全國中小企業事務的部門,實現中小企業政策更高層面的協調機制。
2.放寬對中小企業信貸政策,加快金融市場化進程。金融管制過度,是中國的金融體系對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力度不夠的主要原因,也是當前中小企業生存危機的直接原因。推動金融向民營放開的進程,一方面要求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求降低金融行業準入門檻,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市場。只有這樣才能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周轉壓力,釋放投資需求,提振企業家信心。
3.實施更大力度的財稅減免政策。對企業來說,減稅減費是當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扶持政策:(1)實行差別化的稅收政策,尤其是對小微企業、成長型企業應推行多樣化和結構性減稅優惠政策。(2)定向提高貼息率。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配比的形式,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出口創匯等項目的貼息力度。(3)增加各類專項資金的定向扶持力度,逐步擴大中央財政預算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規模。
4.擴大民間投資的準入領域。應當推行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充分利用公共資源,出臺打破壟斷的可操作性細則,鼓勵和幫助民間資本真正進入壟斷性行業;并借鑒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采購相關法律,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政府采購制度,通過給予中小企業一定比例折扣、保證同等條件下中小企業采購優先地位等多種方式、強化政府對中小企業的采購。
5.國家承擔更多的社會保障給付責任。應逐步提高國家在社會保障繳費中的給付比例,調整企業社保費率,相應提高政府給付比例,改善國家、企業、個人的繳費比例和計算方法。允許困難企業緩繳社保費,并階段性降低困難企業的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四項社會保險費率。同時,以社會保險補助、崗位補助、待崗培訓補助等形式,由政府出資,通過減輕企業負擔來鼓勵和幫助企業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