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利比亞爆發戰爭,日本的大地震、中東地區動蕩的政局,都使得中國不少企業和投資者蒙受損失。如何防范海外投資風險,我們急需補課。
重返利比亞,中國企業不僅擔心未來訂單,更擔心原有訂單。這種擔心的背后是這場危機給我們的一個教訓:面對戰爭,如何保障海外投資的安全。
防范風險,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保險。海外投資保險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進行的一種特殊保險活動,通過本國的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或專門的海外投資保險機構,對適保投資者的海外投資因東道國發生的征收、匯兌限制、戰爭和違約等政治風險和其他風險而遭受的損失進行賠償的一種保險業務。
為了保護和促進海外投資的快速平穩發展,中國早在2001年就已建立自己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但是這次利比亞危機還是暴露出了中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執行中的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借鑒國際經驗,加以完善。
首先,中國企業在利比亞受損200億美元,但是能夠得到保險賠付的只有4億元人民幣,保險覆蓋面明顯不足。
據了解,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企業風險防范意識不強,海外投資保險在中國已有10年歷史,但對大多數中國企業而言,仍是個新鮮事物。我們需要加強這些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二是保費相對較高,對于一些小型投資或項目,人們會感覺不值得。需要科學制定保險費率。目前,就綜合保險費(投保險別為所有)率講,美國為1.5%,德國0.75%-1.5%,日本0.55%-1%。
其次,目前國際通行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有三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雙邊主義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單邊主義模式和以德國為代表的混合模式。中國實行的是單邊主義模式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這種制度不以中國與資本輸入國訂立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為法定前提,有個較為明顯的缺點,即保險機構實現代位求償的依據只能是外交保護權,不利于投資母國保險機構理賠的代位求償權的實際有效行使。這樣可能導致政府成為他國政治風險損失的最后承擔者,不利于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專家建議,可以考慮向雙邊模式調整。
再次,目前中國海外投資保險合格投保人的相關規定,雖然將中小企業包含在內,但實際上從資金和經營規模看,鼓勵的還是大型國企。
在美國,承保海外投資風險的是“海外私人投資公司”,其主要職責是主管美國私人海外投資保險及保證業務,私人投資是海外投資保險人的主體。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化,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和私人資本投資海外,我們的合格投保者范圍也要進行相應調整。
另外,除了通過保險轉移海外投資政治風險外,參考國外公司,還有其他一些規避風險的技巧。比如,在投資方式上靈活選擇,根據不同的投資標的選擇更有利的投資方式。對資源開發等敏感領域的投資,可根據所在國情況以債務形式出資,通過產品分成獲得收益;如果投資主體具有品牌、技術、管理優勢,也可以采取特許經營的形式,做到既節約資金,避免直接投資風險,又占領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