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曾在一次講座中提到:“石頭會風化,建筑會倒塌,河流會干涸,一切物質的財富都會消逝,唯有文學是萬古長青的。”
漢語,一個多么光彩奪目的名字。它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獨特方塊字,源遠流長,光照千古。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其神圣的光輝形象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是保存和傳遞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載體。四大文明古國惟有中國文化沒有斷落,漢語功不可沒。
然而,近年來,英語學習狂潮一浪高過一浪,英語被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大學校園里,花花綠綠的英語培訓班廣告紙鋪天蓋地而來,盡管費用昂貴,仍有不少人爭先恐后去報名,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我們的母語被打入了“冷宮”。某日,我逛遍學校附近大大小小的書店,驚訝地發現沒有自己想要的詩歌朗誦磁帶,而琳瑯滿目的英語磁帶則呈現出春天里“百花齊放”的姿態。每每被問及所修專業,我自豪地回答“中文”時往往招來不屑的眼神。“中文?誰不會呀?節哀吧!”這種斥之以鼻的語氣及冷嘲熱諷的態度讓人痛心疾首。
前不久,我們文學社請了一位作家開講座,恰好“瘋狂英語”講座在同一時間開講。英語講座的座無虛席以及掀起狂熱的激情氣焰和中文講座的冷冷清清,零零星星分布著幾個文學愛好者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真是一種難奈的諷刺。在心里,我發出歇斯底里的吶喊:救救母語吧!在英語的狂轟濫炸下,在國人的盲目崇拜中,母語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在當今這個文明的時代,文化的振興才是民族真正的振興,一個失去本民族語言的民族,就是被征服、被廢棄了的民族。有人說,漢語就是我們的膚色、我們的眼光、甚至是我們的球籍!余光中先生也曾說過;“英語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工具而已,而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世界各國都十分珍惜自己的語言,各國人民都盡情謳歌自己民族的語言,其中法國人保護本國的民族文化、民族語言是有口皆碑的。在美國教書的法國人德里達到北京大學演講,應大多學生要求,他本想用英語演講,可領事館堅持他用法語,因為他是法國人。中國也有這方面的例子:幾十年前,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在諾貝爾頒獎臺上,這位英語遠比漢語講得流利的科學家,卻堅持要講漢語,因為那是母語。如果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像這位科學家一樣,在強勢文化入侵的嚴峻形勢下,豎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堅決維護母語的神圣地位,那么我們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才能真正地振興強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遺憾有時是一種美麗,但我們不愿再重復《最后一課》里那個小學生的遺憾:在危及民族生存時才意識到母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
于漪說:“舍棄母語就等于亡國!”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千秋大業,為了華夏文明的歷代傳承,讓我們守護我們的母語,守護我們的家園,守護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