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脊梁》2011年第1期[佳作館]中的紀實文學《詞典:南方工業生活》(作者蕭相風),是一篇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好作品。筆者在拜讀之后不由感嘆:自己落伍了。
是啊,作家落后于這個飛速發展的工業時代,又怎么能寫出好作品來呢?
現代社會,在“經濟發展”這個巨輪的帶動下,正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飛快前進著。可以說,改革開放的中國,“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國防科技的日益騰飛,現代大農業的規模化生產……這些無不都在昭示著我們:當代中國正在以爭分奪秒的速度,與世界尖端展開競賽。俗話說,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我想,對于以“人類靈魂工程師”自居的作家而言,在今天尤其有抓緊學習的必要。否則,你就會被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所淘汰,淪為庸俗的“垃圾制造者”。
我始終認為,工業、工廠不是沒有小說,而是我們的作家缺少跟沸騰的工業時代的接觸,不熟悉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的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缺少詩人的想象的翅膀,成了懶漢和書蟲,每天只習慣蹲在家里,靠想象或回憶打發日子,思想缺少活力,筆鋒變得遲鈍,眼光只滿足于潛入歷史歲月的深底打撈陳貨舊物。不難想象,這樣懷舊自戀的作家,又怎能熟悉今天火熱的工廠生活?怎能了解廣大打工者酸甜苦辣的底層人生?更不用說學習掌握那些國際一流的工業先進設備、及由這些先進設備制造出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含量高的工業產品了。所以我說,在今天,我們廣大作家尤其有必要重新深入生活,有必要深入到工廠去,深入到車間去,真正撲下身子,腳踏實地與工人兄弟交朋友,與公司管理人員交朋友,與企業高層和科技人員工程師交朋友,在他們艱苦的生存環境里,在同他們勇闖市場和科技攻關的日日夜夜里,一同喜怒哀樂,一同低谷高潮,在豐富自己頭腦、充實自己靈魂的同時,創作出不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來。
我對蕭相風先生并不熟悉,但從他的文章看,作者肯定是一個長期扎根工廠基層的打工者,蕭先生不但積累了豐富的工廠打工實踐,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站在一個新的理論高度,高度概括了中國南方工業生活的存在意義和未來發展。正所謂高屋建瓴,高瞻遠矚。這就使得作者自己的打工經歷,變得具有了普遍意義,個性中寓有了共性,讀后讓人耳目一新,啟迪智慧。我們看到,作者的打工足跡,不但涉及本地企業,臺資、港資、日資企業,都有其謀生的記載。從電線廠的搬運工,到電池廠的LPQC員,從公司營銷員,到外資企管人員。作者的打工經歷異常豐富,對打工人員的衣食住行、戀愛婚姻、夫妻矛盾及孩子上學等等、等等……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爛熟于心。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不但洞悉中國工業領域各行各業的內幕,也對國際經濟領域的風云變幻、國際經濟組織及國際通行管理規則與標準,也都能做到胸中有數,如數家珍。作者的心中,有一部世界工業史。這就跳出了小圈子,從一個普通的打工仔,一躍成為具有世界眼光的工業問題研究專家和權威了。另外,作者還具有詩人的情懷。在作者眼里,鋼鐵的機器有了詩性的溫暖,大到幾百噸位的沖壓機,小到一顆幾兩重的螺絲釘,作者都能發掘出鏗鏘剛性中的詩意美,打工仔的酸甜苦辣,也就在這鋼鐵與詩意的夾縫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真實表現。看看這些小標題吧,什么老鄉、出租屋、夜空不寂寞,什么流水拉、工衣、出糧、打卡,什么工傷保險、生產計劃,什么QC、LSO……每一個角色后面,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也詮釋著工廠制度的冷漠和法律的蒼白。
我想,在中國,倘像蕭相風這樣具有多年基層打工經歷,又能站在時代前沿,具有戰略眼光和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家,在全國范圍內,能有一百至二百名,那么,中國工人文學全面振興的日子,就會指日可待了。
令人欣喜的是,也是在這同一期的《脊梁》雜志,“脊梁頌”欄目的頭條,還發表了題為“靠山”的以基層工會干部為農民工維權討薪為內容的中篇報告文學。作者羊角巖深入農民維權第一線,通過對幾個典型案例的深入采訪,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維權討薪的復雜性、艱巨性。我想,這在各地承包商和不法包工頭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久拖不決現象普遍存在的今天,這篇報道的意義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同時,讀罷文章后,也使我們更加堅信,即使像鄉工會主席這種“七品芝麻官”,面對農民工們的請求,只要勇于履行自己的職責,敢于依法辦事,敢于為農民工的利益仗義執言,堅決依法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就一定能夠取得最終勝利。
畢竟,在中國,是邪不壓正的。
于是我的心底又不由冒出這樣一個疑問來:現在的作家,有幾個能像羊角巖先生這樣不顧個人安危,不怕吃苦,長途跋涉,深入農民工維權第一線,進行深入采訪的?
所以我說,在今天之中國,不是沒有中國工人文學,而是缺少真正的中國工人文學家!
在這里,我們不提當年那些曾經從事過工業題材小說創作、并取得輝煌成績的老作家們,因為今天的他們,大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開始變得逐漸趨于老化,行動不便,有的甚至重病纏身,因此,在今天,對于出差到第一線深入采訪這種苦差事,我們絕不應當再苛求這些有心無力、或力不從心的老年作家們了。我所關注的是,當今那些活躍在中國文壇的中、青年作家們。我們注意到,這些作家,大概由于時代的原因,大都對工業題材的東西不感冒,他們大概覺得,工業題材不好寫,即使寫了,讀者也沒有幾個感興趣的。相反倒是對婚外戀、第三者插足,對兇殺、吸毒,對貪污腐敗等感興趣。而且他們寫了,果然也很有市場。當然了,我在這里說這些,并不是說這類題材不能寫、不應寫,這類題材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像工業題材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樣。但是,我總覺得,任何題材,都有一個“怎么寫”、“寫到何種程度”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這里姑且不談,可作為一個專題,專門探討)。我總覺得,我們的中、青年作家們回避工業題材的創作,其實,這正說明他們缺少對現代工業的真正了解,對工業題材的文學作品認識存在差距。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高科技技術領域里的累累碩果,比如我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嫦娥2號”、“嫦娥3號”探月衛星,等等等等,所有這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的取得,絕不意味著只是一些干巴巴的數字芯片、冷冰冰的技術參數。這些科技成果的背后,不但凝聚著太多的集體智慧和勞動者辛勤的汗水,更蘊含著不深入實地體驗生活絕不可能體會到的人性的復雜和情感世界的豐富。因此,筆者在此呼吁,中國一切有出息、有責任感的作家,都應當立即行動起來,深入到工礦企業,深入到科研單位,到火熱的生產一線去,與廣大的工人階級、農民工和科技人員知識分子交朋友、拜把子,在向他們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的同時,在體驗這些共和國建設者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同時,為繁榮中國新時期的工人文學,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其實,在當今中國文壇,也并非沒有從事工業題材文學創作的作家。譬如,像湖南籍的姜貽斌、衛鴉,像河南籍的劉慶邦,像山東籍的劉濤、有令峻等。這些實力派作家,這些年也陸續寫出了一批反應底層工人生存狀況、礦工婚姻家庭及退休老工人晚年生活的作品。但是綜而觀之,客觀地說,這些作品的影響,還都不是很大,受讀者歡迎的程度,也不是很高,甚至有些作品的旨趣,還偏離了我們希望看到的那種境界,讓人失望。
總之,時代在發展,作家要補課。這是新時期蓬勃發展的社會形勢,對我們廣大作家提出的新要求。時間緊、任務重。在此,筆者再次大聲疾呼,中國一切有志于中國工業題材創作的所有作家們(包括那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老作家們),新時代已經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面前,我們唯一要做的,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
一句話,作家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最后,筆者還要補充一句的就是:希望我們各地各級作家協會,也應為有志于從事新時期工業題材創作的作家下放到工礦企業采訪,提供一切便利條件。選擇適當的時機,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作家們深入生活,體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