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文壇,工業文學創作始終是一個薄弱環節。這不能不歸因于當代作家隊伍雖然壯闊,但還缺乏一支真正受過大工業乳汁哺育的,具有鮮明工業意識的創作生力軍。如果說,新時期以前工業文學的誤區,一是受到社會政治要求的制約,先行的主題觀念和人物塑造模式導致了某種公式化傾向的出現;二是受到作家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力的局限,難以產生那種既表現出大工業宏偉氣魄、又洞悉工人群體深層心理和獨特性格的精品;那么,新時期以后的工業文學誤區,則更多地在于作家們還缺乏那種對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高度敏感和傾心于工業文學創作的癡迷精神,在于作家們還不真正了解現代科技生產,不完全熟悉充滿生活底蘊的工業環境,不善于更好地發現、感受、描摹、傳達大工業的雄偉之美,勞動和勞動者的創造之美。現在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再像草明、艾蕪、羅丹那樣,長期地無條件地深入工礦底層,打一口生活的深井;而是更像浮在文學海洋水面上的油珠,哪里有喧囂、熱鬧的新潮頭,便飄向那里紅火一陣。也就是說,生活積累、思想功力和藝術造詣不同程度的缺席,使作家們在思想解放、創作自由的改革開放時代,反倒未能奉獻出幾部具有新時期經典意義的工業文學作品,更不要說那種反映中國工業百年發展史和描摹當代商品經濟社會全景的史詩性巨著了。在工業生產劇烈改變著現代社會的今天,在工業體制改革成為城市重大變革課題的當下社會,在經濟轉型、工人命運發生重要變遷的時代,我們的作家還不能充分駕馭工業生活題材,表達出工業文明帶給人的復雜變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工業文學創作的雄風重振,寄希望于改革深化、經濟騰飛之后的工人新世紀的誕生,更在于作家們的執著耕耘和獨特創造。其一,要真正改變以往工業文學那種只見車間工廠不見人的創作模式,關鍵在于人性的觀照。無論把工廠作為小環境還是大背景,在這個舞臺上活動著的人始終是中心角色,他們在特定境遇中的人生方式、思想性格、命運悲歡、七情六欲始終是人物形象鮮活的血肉;如何從工業生活視角窺視工人群體的心靈,發掘他們身為社會角色和工業角色的異同點,表現他們的群體特征和個性差異,反映他們之間多重的人際關系紐帶,應該成為作家們費心琢磨和藝術創造的重頭戲。其二,要設法克服工業文學創作單薄、狹窄、清淺的弊病,應該考慮從開發工業文化意識入手,為創作注入豐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工業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與農業文化相脫離而形成的自身特點與歷史傳統,當代先進工人代表創造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為中國工業文化注入的新鮮活力,改革開放時代的工業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的多元碰撞,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文化特色,現代社會的企業文化精神,都為工業人物的文化生存提供了廣闊的背景。關注到這一點,將會改變工業文學的傳統思維方式,有利于工業文學新視野的開拓。其三,要改變工業文學作品枯燥、單調、生硬的印象,還在于加強生活功力和藝術功力的錘煉,充分領略大工業的氣度、神韻和詩情,由此表現出工業文學的魄力。事實上,工業文學不能回避工廠、車間、礦山、基地,這些工業環境也一樣充滿詩意;更有那工人群體在勞動中煥發的人性之光,在大工業生產中創造的生活激情,以及他們與工廠無法割舍的情感聯系和命運扭結,都進一步吸引著我們的作家,以心,以情,以鮮活的藝術描摹,以獨特的美學追求,來傳達出工業文學的原生狀態和真實魅力。
任重而道遠的工業文學創作,我們期待著你的再度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