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長期以來中小學語文教學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久而久之,學生不但語文學不好,還會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本文試從教材、教法、學法、評價等幾方面對脫節現象進行剖析,并提出了解決銜接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中小學 語文教學 銜接
筆者在13年中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小學畢業生升入中學后對語文學習感到很不適應,學習興趣減退;有的學生小學成績很好,可上了初中成績明顯下降;有的學生小學成績很差,就連簡單的拼音還不會讀寫,上了初中,更別說是寫作了?在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的障礙:部分知識初中需要用到,但是小學老師又沒有講和練。
以上情況表明,中小學在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筆者通過調查研究和參加中小學對口交流教學實踐活動,認為目前中小學在語文教學方面脫節的主要原因是:
現行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和小學教材內容相比顯得深奧,知識點增多,從初一上學期開始對學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識點除有大量須記憶外,更側重分析與理解,思維難度增大。加上中考壓力大、課時緊,中學教師講課速度一般較快,課堂容量大,許多知識只能一帶而過。由于班額過大,老師不可能作細致地輔導,作業也不可能精批細改。此外測驗題量大、難度大、時間少,且考點多作了變形,還有知識點的延伸。剛從小學畢業的學生面對如此大的變化,自然感到學習吃力,難以適應,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加與難度的加大以及科目的增加,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愿望將會減退,甚至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從而造成大批學生的“分化”與“滑坡”。針對語文教學上的脫節狀況,筆者經過思考和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做好銜接工作:
一、教材內容的銜接
新課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但后兩個階段的編排銜接上也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小學內容較簡單,知識點少;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側重于識記和淺層的理解,思維難度不大。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范文記敘文居多,有著很強的故事性、趣味性;教材在雙基上較注重字詞句段的訓練;而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識點增多,從七年級上學期開始對學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被選入初中語文的范文加入了科學性強的說明文和邏輯性強的議論文,課文主旨也變得深刻,知識性強,趣味性減弱,此外文言文的篇幅的增加,中學教材古代詩詞和文言文的比重占到了30%左右,大大增加了教材的難度。因此,我們認為中小學在教材的編排上還需要進一步銜接。在小學教材中可以再適當加大說明文和議論文的比例,增加一定數量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中學也應加強句子的訓練,適當降低寫作要求。
二、教學方法的銜接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其身心特點和初中學生已比較接近,在課堂教學中,可適當增加課堂的容量,加大抽象性。同時注重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進行精細閱讀。有選擇地把某些問題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不要因害怕學生掌握不好知識而把全部問題講透講盡,要多讓學生自己去找尋答案。
在中學語文教學應在“過渡期”放慢腳步,適當降低學習難度,降低要求,加強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和識記,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增強學生自信心。初一開始的語文教學中,不要急于對課文開展較深層次的分析理解,而應側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了解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以及語文學習的一般規律、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教學用語,避免使用深奧艱澀的學術語言。從半扶半放教學方式過渡到讓學生自主獨立地學習。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完成語文學習的銜接。
三、學習習慣的銜接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語文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認真聽講,主動正確地做好筆記);讓學生養成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的習慣;養成書寫規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確的習慣;養成讀課外書看報的習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養成看書做筆記,隨時積累有用知識的習慣;逐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養成訂正錯誤、修改文章的習慣等等。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階段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那么升上中學后就能更快地適應任務繁重而節奏快速的學習。
四、學習方法的銜接
科學的學習方法對于學好語文是至關重要的。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增加了,難度也加深了,知識點增多了,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自學能力。因此,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師應有意識、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學生以學習的方法,如:怎樣做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小結;怎樣掌握好基礎知識;怎樣進行文段閱讀;怎樣做好知識整理與歸納;進行課外閱讀時,可就方法作指導,如讀書的方法:選讀、精讀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導學生在考試后如何正確地進行檢查;怎樣運用科學記憶法提高學習效率等。總之,教師要盡力使學生學會獨立自主的學習,消除依賴心理,培養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評價上的銜接
目前中小學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存在著不一致,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注重鼓勵性評價,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樂意地參與學習;中學教師同樣要注意到學生身心的發展,把握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堅持正面誘導,多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但中學對學生的評價更客觀、科學、公正、嚴格。這些評價的不一致在課堂評價、作業評價、考試評價和綜合評價等方面體現了出來。比如,考試評價,中學應避免過難、偏易,分值盡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否則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容易加重學生的負擔。作文教學方面,小學作文分值普遍較高,而中學對作文的要求大大提高,分值普遍偏低,容易導致學生對作文興趣的降低。所以六年級時作文的標準宜略作提高,中學時的標準宜逐步提高,不宜一下子與小學的標準拉得太大。
六、心理上的銜接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剛升入初中,面對新的老師、同學、環境,難免會出現新奇、緊張、甚至無所適從的現象,特別是一些成績退步的同學,他們往往自尊心很強,但缺乏自信心,情緒低落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面對這些學生教師應認真分析其原因,不斷增強其信心,幫幫他在學習中找回快樂、找回自信、找回動力,努力讓學生在心理上順利走過這個過渡期。
另外,加強中小學語文學科的互動,也是加強銜接的一種途徑。在中小學要多開展互相聽課活動,進行課堂研討,真正地了解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在聽課過程中取長補短。
總之,解決好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既要注意中小學教材的銜接,又要注意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上的過渡;既要彌補舊知識的缺漏,又要認真鞏固新知識;既要面向大多數,考慮大部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試行稿)[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 蘇立康 主編.《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 魏田. 《芻議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問題》,2007.5.31.
[4]《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1年第2期.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