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所以,每個學生在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個獨特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有學習、創造的潛能,都有求上進的欲望。然而,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英語學習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的存在也就是我們平時有些老師口中那些所謂的“優等生”、“中等生”與“后進生”。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而一個班級的存在是由一個個思想活躍、個性迥異的學生個體所構成的,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著語言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差異,面對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正視差異,關注差異,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有差異的發展,使不同的學生在英語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一、作為教師要在教學中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英語屬于第二語言教學范疇,學生學起來不會像學母語那樣能輕易與之產生文化的共鳴與認同。先天基礎、后天語言環境的千差萬別必然造成了我們的學生在語言智力水平、思維習慣、知識基礎、生活閱歷及個性品質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性與豐富性。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該能夠而且必須正視學生個體間的這種差異,做到寬容忍耐,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上都能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從而培養他們對英語語言文化的認同感。這種文化的認同既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需要。
二、針對差異,化繁為簡,分層設計教學活動
課堂是老師和學生共有的舞臺,每一堂課對他們而言都是現場直播,沒有彩排,也不可能有重播,而且演員的表現也各有不同。這就要求作為課堂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不僅要精心地去備教材、備教法,更需要從課堂操作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環節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及解決之道,避免出現課堂冷場或因問題跨度太大而讓部分同學產生畏難心理的情況。因此,一切從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出發,對教學環節中的各個教學活動分層次設計,將一些學生難以一次性達到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化解成若干個小的教學活動,實現課堂階段目標與終極目標的統一。例如模塊三當中的語法——名詞性從句是高中階段比較重要的語法項目,教師在講解這一部分語法時既要講透又要兼顧中等生,在用法舉例說明時,A層次學生可以用到一些高考題目進行拓寬,穿插講解wh-ever和no matter wh-用法區別、同位語從句與定語從句的區分等系列難點,B層次學生則只能充分利用之前學過的句子進行講解,多進行比較,先弄清名詞性從句的基本概念和語法作用,才能體現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教育目標。
三、教學管理中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展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本質性的變化就是師生關系的轉變,它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課堂上,我們要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幫助;在課間盡量創造條件,與學生進行接觸,如與學生談心,與學生游戲。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自己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
四、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與進步的快樂
每棵小草都有得到陽光的權利。我們的評價機制不應以傳統的學科知識測試結果作為評價的唯一形式,而應突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教育理念。我們可以通過“自評、互評、班級共評、老師總評”這一形式,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及平時的閃光點,適時的給予肯定和評價,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
總之,新課程定位在人的發展上。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不斷轉變思想觀念,認真思考每一個課堂活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地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薛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