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又一具有國際影響的外語教學途徑,有著廣泛的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研究基礎,它基本上反映了外語教育專家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專家對外語教育的最新認識和外語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由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稿)》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吸收了任務型教學的基本理念,強調閱讀的目的性,閱讀活動的真實性,讓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的閱讀任務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提高閱讀興趣,促進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發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倡導者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操作模式,其中Willis的模式已經在語言實踐中得以廣泛運用。Jane Willis(1996)在她的著作《任務型學習模式》中,提出了任務型語言教學課堂的大致模式。以任務為基礎的學習建立在三個階段上,即任務前階段(the pre-task phase)、任務鏈階段(the task-cycle)和語言分析階段(the language analysis)。任務前的教學活動主要是為后面的活動做準備。通過各種活動輸入與任務相關的語言,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任務鏈階段主要有三種活動,即做任務、準備報告、報告任務結果。這是任務實施的階段,也是語言技能的主要習得過程。Willis模式的最后一個階段是語言焦點(language focus),也叫語言分析階段。這個階段強調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學生還要對重要語言項目進行有意識的學習和操練,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下面談談任務型閱讀課堂的任務設計。
任務前階段的任務設計:根據Willis的理論,任務前階段通常是任務型框架中最短的階段,但是它又極其重要。在閱讀前階段,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布置任務及呈現要解決的問題,介紹為了完成這階段的任務所需要的技巧、方法以及步驟,盡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明白閱讀的要求和目標,具體工作包括:1.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善于引入文章話題,巧妙設計任務,通過討論、看圖片、看影像材料等形式,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讓他們對閱讀材料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故事或篇章的特定情景或背景情況,也可以由學生略讀文章,找出故事設定的情景或背景?;蛘咴谡n前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主題到圖書館、互聯網上查資料,利用課前一部分時間和大家分享找到的信息;2.學生可以從課文標題和文中圖片入手,猜測故事的主題,激發學生閱讀的迫切欲望,明確閱讀的目的;3.還可以通過小測驗、猜詞游戲或頭腦風暴等活動,復習和熟悉與課文的主題相關的詞匯和語言結構,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更順利地完成閱讀的任務。教師應該為不同英語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任務活動,以此吸引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充滿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真正成為主動學習者。
任務鏈階段的任務設計:經過閱讀前活動,學生的心理、情感以及認知結構都得到了預熱,教師將引導他們進入第二步驟:任務鏈階段。這個階段,學生檢驗并校正自己的預測,教師設計若干任務,鼓勵學生積極投入閱讀活動,以達到獲取信息、理解課文,培養閱讀技能的目的。教師在這個階段所扮演的是協調員、指導員和監督員。學生是閱讀活動的主體。閱讀的過程其實是讀者和作者的交流過程,其閱讀順序一般是掃讀——跳讀——細讀。第一步學生快速掃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題材特征并理解文章大意,也可劃出每段的主題句;第二步根據文章要求有重點的進行閱讀,解決字、詞和語法層面的問題;第三步是分析文章內容、過度以及發展脈絡。三個環節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閱讀方式和任務給學生規定不同的閱讀速度,通過提問來檢測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的情況,了解學生對語篇的熟悉程度。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討論文章的含義、隱含義、作者的寫作意圖、自我的看法和評價等等。教學中常用的具體任務類型如:把相關圖片與文章的各個部分配成對的拼圖式任務,排序與分類任務或把相同性質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比較的對比性任務,根據所獲得的信息,羅列事實、情況、數據等的編目任務,以及解決問題型任務和學生通過交換信息得到對方所掌握的情況的信息差任務,還有分享個人經歷型的任務以及可以延伸到課外活動的創造性任務等等。
語言分析階段的任務設計:Willis模式的最后一個階段是語言分析階段。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對重要的語言項目進行有意識的學習和操練,學習者將學習重心從語言意義轉向語言形式。具體的任務可以有以下活動:首先,根據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閱讀的書面材料,教師設計一些以語言為焦點的活動(language focused tasks)。比如讓學生找出與材料話題相關的單詞或短語;找出材料中的某些語言的具體形式等。接著,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之后,學生單獨完成一些語言練習活動。然后,全班學生一起活動,教師對重點語言項目進行歸納和總結。最后,可以根據語言分析活動中的項目安排其他操練。例如在完成了理解課文Frankenstein's Monster(外研社版高中英語教材第六冊第五模塊)之后,老師告訴學生們課文里有很多句子使用了虛擬語氣,他們必須掌握這個語法現象。所以老師先在黑板上寫出句子:I wish I hadn't created this creature.要求學生們注意句子中動詞的特殊形式?;卮饐栴}諸如:句子表達的是一個事實還是與事實相反的情況?它指的是現在還是過去?小組討論,然后明確答案,繼而要求學生相互商議,將本課中所有使用虛擬語氣的句子挑出。接著,老師給出以下的習題供學生練習鞏固:
1. He looks so ugly. I wish he ______(not be)ugly.
2. I didn't think about it carefully enough. I wish I ______(think)more carefully.
3. He murdered the people I love most. I wish he ______ (not kill)them.
4. The monster is terrifying. I wish the monster ______ (not be)so terrifying.
5. I'd like to live my life again. I wish I _______(can live)again.
6. I feel lonely and unhappy. I wish I ______(not feel)unhappy.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結構:
I wish sb. did sth.
I wish sb. had done sth.
I wish sb. would/could do sth.
關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評價,新課程強調多元的評價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根據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參與情況、完成任務的質量、語言運用情況制定評價表,內容包括是否完成了任務、是否按要求完成了任務、是否合理有效地運用了目標語言項目、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是否表現出創造性。同時讓學生在學完一個單元之后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包括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方式、學習效果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等進行反思和評價。然后建立學生的成長檔案袋,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成果放進檔案袋,階段性地根據教學進展情況來翻閱檔案袋,觀察學生在一個階段的進步情況,對其進行適當的鼓勵和指導。
最后教師要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循環性的課堂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對本學科教學理論認識的加深,有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
[2] 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
[3]《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