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材,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是美麗而博大的知識海洋,蘊藏著精粹的知識寶藏。而教師的任務就是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要“上好語文課,最重要的應該是鉆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終要把這個放在第一位”。
文本研讀,就是品析、欣賞課文。這是閱讀教學所要做的最基礎最細膩的工作。深入細致的文本研讀,是閱讀教學設計的開端與基奠。對文本研讀的領悟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設計的質量;只有確有心得的閱讀才能成就有質量的課。文本研讀不僅僅只是一種技術而且更是一種藝術。從常規(guī)的視角去分析課文,從一般備課的角度去理解課文,都可能不會有精致的結果。教師對課文的研讀必須是個性化的、有創(chuàng)意的,否則發(fā)現(xiàn)不了“真金”。很多優(yōu)秀教師上的課之所以優(yōu)秀,首先就在于他們對文本深入的、有獨到發(fā)現(xiàn)的理解,其教學創(chuàng)意常常源自對文本的創(chuàng)意解讀。反過來說,一位連教材、課文都無法進行獨立閱讀、欣賞的語文教師,是一定設計不出有訓練價值的語文課的。
文本解讀要求創(chuàng)造性理解文本,有兩層意思:一是面對文本有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解讀態(tài)度,你的話語只適用這個文本,而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可以用;尤其反對習慣的常識的價值觀線性地平面地去套文本,說些文本中基本沒有或者完全不包含的意思。從形式上說,就是要讀出文本的獨特樣式,讀出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這一個”,而不是拿豐富的文本去簡單印證那些最低的知識。二是學生個性化體驗。師生能用現(xiàn)代眼光獨到地體會或拓展文本意義。
從形式上說,語文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從人文內容切入激活工具的應用,一條是從工具運用的角度切入負載人文內容。
在閱讀教學中,文本是水之源、木之本,教師應立足于文本。多元解讀首先要讀懂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錢夢龍先生說:“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的契合點,恰恰是閱讀教學最能顯示其魅力之處。因為,閱讀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要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品味語言,怎樣捕捉文字背后的隱含信息,怎樣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樣獲得審美的愉悅,怎樣對文本作出既富有創(chuàng)造性又符合文本實際的解讀。”
解讀文本必須要把握作者的意圖,揣摩作者的思想,這“意圖”和“思想”就是文本的價值取向,無論如何解讀都不能偏離。那種認為“魯提轄缺少修養(yǎng)、胡作非為、藐視法律”“《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愚公移山蠢不可及”的說法,明顯是把文本邊緣化、空洞化甚至悖逆文本原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真正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過度乃至于無度解讀文本。
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如果能找到維系兩者的最關鍵、最敏感的話題,透過這一話題切入,就能引導學生尋幽探秘,獲得更新更深的文本意義。如何才能做到有創(chuàng)意地多元解讀文本呢?下面我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以文本主旨為切入口
“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話說明了文學作品的主題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認識具有個性差異的主題。
《煉金術士》(蘇教版選修教材)中少年尋寶的故事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每個人的財富都在自己身邊,但要敢于去追求,這就需要勇氣、智慧、執(zhí)著和經(jīng)受艱難的考驗。但作為象征性很強的作品,教師可以從主題的不同側面激發(fā)學生的不同想象,引導他們獲得自己對哲理的領悟。譬如文中那個賣爆米花的小販啟示讀者: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不給自己找借口;文中麥基洗德給圣地亞哥講的尋找綠寶石的故事告訴讀者:只要不放棄,就不會失敗。主題的哲理包蘊于故事之中,作品主題本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
二、以人物性格為切入口
文學作品主要通過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描寫手段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如果結合人物描寫的方法多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可以引發(fā)讀者對人物的許多獨特的評價。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作者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塑造的立體化的“圓形人物”。文中通過對祥林嫂前后三次的肖像描寫,尤其是對眼睛的刻畫,藝術地映照出人物在生活變故、社會迫害之下的“不幸”遭遇。再如通過祥林嫂以死反抗改嫁的一系列出格的行為描寫,深刻地體現(xiàn)了祥林嫂反抗的背后極力維護吞噬自己的封建禮教的“不爭”的實質。另外,文中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都非常細致,使得祥林嫂這位命運悲慘又愚昧無知,可憐又可悲的封建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形象躍然紙上。
三、以文本語言為切入口
著名學者金岳霖先生說:“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是朦朧、模糊,它的涵蓋面幾乎無邊無際,暗示性幾乎無邊無際。”由于漢語言具有模糊性、多義性的特點,如果在文本中對這些語言進行仔細揣摩品味,就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多元解讀的興趣。《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文學中膾炙人口的佳作,優(yōu)美、詩意的散文語言風格更是被譽為“白話美文模范”。教材在解讀這一經(jīng)典作品時,大膽地以語言為切入口設計練習題。練習題引用了余光中和吳周文對文本的截然不同的評價:余光中認為《荷》文中“想象不出色”“不精警”“不美”;吳周文則認為《荷》文語言具有“典雅的美、清麗的美”。這些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多元解讀的熱情。
四、以“文本空白”為切入口
“文本空白”是作品向讀者所提示或暗示的東西,是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這些空白表現(xiàn)為詞語、標點符號的運用,修辭、人物塑造、情節(jié)的展開等方面,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來之筆”。學生如能發(fā)現(xiàn)并填補這些空白,進一步闡釋理由,也就更有效地深入文本,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文本。明朝作家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對妻子的描寫,寥寥幾筆,可謂簡潔之極,卻蘊藏著廣闊的藝術空間,如“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補充作者未描繪的夫妻日常生活情景(如何問古事,如何學書,如何植樹),感受到這對少年夫妻感情的融洽、志趣的相投,領略到那恬靜悠閑、詩情畫意的境界。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到而今“人已去,物猶存”的沉痛。顯然,在閱讀時,只要基于文本,用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進行合理的填補,就能增加美的體驗,獲得多元個性的解讀,得到更深刻的體悟。
文本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載體,雖然存在著“未定點”和“空白”,但必然會有許多顯性的鮮明的“規(guī)定性”,也就是“作品視界”范圍。閱讀教學以文本為基礎,因人而異,對同一文本固然可能有不同的解讀,但無論如何解讀,都不能脫離文本。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作者單位: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qū)臨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