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回放】
主持人:郭青(學生)
指導教師:王海燕
郭青: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杜甫的《蜀相》《旅夜書懷》《閣夜》《登岳陽樓》,我帶領大家齊聲朗讀一遍。
(全班同學齊讀文本)
郭青:好。老師在印發的閱讀資料里介紹了什么是“沉郁頓挫”,總的說來,包括情感和表達兩個方面。下面我們開始本課的學習重點——通過這四首詩,深入體會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下面6分鐘時間,各組一對一討論,交流自讀心得。小組長調控好組內的交流,希望大家積極參與,高效討論,開始!
(每個學生選最感興趣的一首,選同一首的為一組,已分成四個小組)
眾生:(全體起立討論交流)
郭青:下面有請4個小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板書合作探究的成果,非展示的同學繼續討論,準備補充質疑。
【附】
第一組展示內容:
大意:
《蜀相》這首詩通過詩人對蜀相祠堂的尋訪,描寫了所見之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功績,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壯志難酬的英雄的嘆惋之情。
手法:
1.設問:首聯一問一答,表達了作者迫切瞻仰丞相祠堂,內心對蜀相的思慕之情。
2.反襯:“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寫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色,反襯詩人心中無限感傷和凄涼之情。
郭青:展示結束。我們先瀏覽一下展示的成果。(停頓)有請第一小組的代表作精彩點評。
生1:我們組為大家總結了《蜀相》的大意和手法,我認為展示得都很準確。我想補充一點,就是“煉字”。我們解決這一類題,通常用比較的方法,比如我舉個例子,“春風又綠江南岸”,如果把“綠”改成“到”字好不好?
眾生:不好。
生1:就是。我們就是要用比較的方法來發現,來體會一個字的妙處。我們現在來試一下,大家看著課本第14頁,把第三聯中的“自”改成“盡”,把“空”改成“皆”,大家說好不好?
眾生:不好。
生1:為什么說不好?哪位同學能解釋一下?
生2:我覺得“自”和“空”寫出了諸葛祠荒涼的景象,與作者心境相符。用“盡”“皆”不能表達這種意思。
生3:我認為“自”和“空”寫的不是荒涼之景。
生1:那我們就把這個問題交給老師吧。
教師:可以看出,大家對這首詩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我認為用“盡”“皆”只能表達出碧草映階,黃鸝啼轉的生機盎然的春色。而用“自”“空”可寫出對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能應和季節的漠然映階,無所期盼;再動聽的鶯啼,也失去了應有的愜意!表達的是詩人深沉的感慨。“自”“空”可以說與此詩的境界關系最為密切。
此詩作于760年春,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當時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讓他憂心忡忡,苦悶彷徨。
下文借寫諸葛亮的為人和功業來寫詩人自己壯志未酬,功業未成,“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這就使得整首詩在悲涼之中又顯得真摯深沉,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詩風。希望大家珍惜這種探究精神,好,繼續吧。
生1:好。謝謝老師。以后我們就可以這樣用比較的方法體會“煉字”的好處。
生4:我覺得“反襯”手法也可以說成“樂景襯哀情”。
生1:對。大家還有什么補充嗎?
眾生:沒有。(鼓掌)
……
【教師感言】
新課標對選修課程的基本要求是:體現基礎性,應該致力于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所以選修課程更強調自主性和多樣性,是高中生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的升級和強化。選修課到底該怎么上,我認為應突出一個“選”字。
一、既然是選修,教師就能對教材內容來選教
高中語文有多個選修系列,涉及的課程眾多,所以不可能像必修課那樣一篇一篇來上。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必囿于選修教材的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大膽取舍,重組整合,甚至篇目替換。
這節課我結合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水平,采用了“專題式”教學的方式。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四首杜甫的詩進行整合,圍繞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這一個點深入探究。我發現,當這些文本單個呈現時,學生的感覺往往是艱澀枯燥的,但當這些文本整合在一起時,學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他們驚異地發現,杜甫不再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標簽。這樣做既提煉了教材,節省了時間,也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把握了杜甫的詩和情感的表達,也找到了一條解讀詩詞風格的有效途徑。
二、既然是選修,學生就可憑自己愛好來選學
學生作為自由個體,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閱讀取向。一旦讓他們做自己高興做的事,他們的學習動力及實際行為將是誰都阻止不了的。自然,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選修課程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快樂學知識,知識被運用,運用有收獲,收獲更快樂。
學習這一專題,先是讓學生從四首詩中選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然后教師進行統計,把喜歡同一首詩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自然形成4個興趣小組,課堂變成了“同一首詩”的閱讀心得交流平臺,而其他同學則可以同步分享。盡管這樣做對鑒賞杜詩的“沉郁頓挫”這一目標來說,還有很大的缺陷,比如顯得不夠系統,缺少相應深度。但我主觀認為,這樣的課堂對學生來說,其收益遠遠比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要大得多。因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是主要承擔者:提前預習、查找資料、匯總分析、集體展示、組織交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極大地調動,而這正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三、既然是選修,教法就應扣學習目標來選用
現在有立足一個話題中心,多向輻射的“話題式”教學法,有在比較中進行,在某一領域深入探究的“單元式”教學法,有把散亂的知識點連成一條線,組成一個面,進而形成一個完備的知識體系的“專題式”教學法……
比如這節課我根據學生情況把學習目標定為“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郁頓挫”,將教法定為“專題式教學”。為此,我在課堂前提出了三點要求:1.從《蜀相》《旅夜書懷》《閣夜》《登岳陽樓》中自選一篇,朗讀成誦,概括每首的大意;2.交流討論,探究藝術手法的精妙;3.激情投入,交流討論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從上課效果看,這種做法,使必修課所學內容得到了鞏固并有所拓展。
選修課教學和必修課教學,當然應該有所不同。但兩者本質一致,不可過分夸大二者的差異。因為不管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是語文課,都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和語文教學的規律。
(作者單位:河南省長垣縣第十中學)